為什麼肉鬆不能入境?

1 瀏覽次數

為避免非洲豬瘟病毒入侵,關務署與防檢署聯手,對疫區旅客入境行李實施全面 X 光檢查。旅客不得攜帶或收到來自疫區的豬肉製品,違者初次查獲即罰新台幣 20 萬元。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肉鬆的無奈:為什麼它被拒於國門之外?

那蓬鬆、鹹香,拌飯佐粥都宜人的肉鬆,在許多台灣人的記憶裡,佔據著不可取代的位置。但近年來,這個餐桌上的常客,卻頻頻在機場海關被攔下,成了「不能說的秘密」。許多人疑惑:肉鬆究竟犯了什麼錯,竟被拒於國門之外?

答案其實藏在一個令人聞之色變的名字裡:非洲豬瘟。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並非人畜共通的疾病,不會傳染給人類,但對於豬隻來說,卻是一種幾乎致命的病毒性傳染病。一旦感染,豬隻死亡率極高,對養豬產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更可怕的是,非洲豬瘟病毒的生命力極強,可以在冷凍、冷藏的豬肉,甚至是經過加工處理的豬肉製品中存活相當長的時間。

這就是肉鬆被禁止入境的關鍵原因。

儘管肉鬆經過高溫烘烤的加工過程,理論上能夠殺死大部分的病毒,但無法保證百分之百安全。尤其是在疫區,肉品來源不明,生產流程管控鬆散的情況下,肉鬆極有可能成為非洲豬瘟病毒的潛伏點。

試想一下,如果旅客攜帶含有非洲豬瘟病毒的肉鬆入境,而這些肉鬆又不幸被丟棄,甚至被野豬或家豬接觸到,後果將不堪設想。疫情一旦爆發,不僅會讓台灣的養豬產業遭受重創,更會影響到相關產業鏈,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因此,政府不得不採取嚴厲的措施,禁止來自疫區的豬肉製品入境,包括肉鬆在內。這項措施看似嚴苛,實則是為了保護台灣整體農業經濟的安全,以及維護民眾的食品安全。

當然,對於喜愛肉鬆的民眾來說,無法從國外帶回自己喜愛的口味,的確有些遺憾。但與其冒著風險,讓非洲豬瘟有機可乘,不如支持台灣本地的優質肉鬆產品,或是在疫區旅行時,忍痛割愛,將肉鬆留在當地。

畢竟,守護台灣的豬隻安全,也等於守護我們自己的餐桌,以及整個社會的福祉。肉鬆的無奈,其實是為了更長遠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