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跟憂鬱症有什麼不同?

3 瀏覽次數

憂鬱症與抑鬱症同指一種情感障礙,台灣慣稱「憂鬱症」,而中港澳則稱「抑鬱症」。其症狀包含持續低落情緒、興趣缺失、睡眠障礙及自我價值感低落,並依嚴重程度分為輕、中、重度。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抑鬱症與憂鬱症:名稱之別,療癒之路相同

在台灣,我們習慣將它稱為「憂鬱症」;但在香港、澳門及中國大陸,則稱之為「抑鬱症」。無論名稱為何,它們指的都是同一個疾病:一種嚴重影響情緒、思考和行為的疾患——重性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簡稱憂鬱症。 這種名稱上的差異,純粹是地域性的用詞習慣不同,並不會影響疾病本身的診斷與治療。

許多人將「憂鬱」一詞理解為一種短暫的情緒低落,例如遭遇挫折或失戀後的悲傷。然而,憂鬱症遠比一般的低落情緒複雜且嚴重許多。 它並非單純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種持續且嚴重的精神疾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甚至危及生命。

文章開頭已提及憂鬱症(抑鬱症)的常見症狀,包含持續低落情緒、興趣缺失、睡眠障礙及自我價值感低落。但這些症狀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織,共同構成憂鬱症的臨床表徵。讓我們更深入地探討:

  • 持續低落情緒 (Persistent Low Mood): 這並非只是偶爾感到悲傷或沮喪,而是幾乎每天、持續數週甚至數月都處於低落、空虛、絕望的情緒狀態。這種低落情緒的強度遠超過一般人的正常情緒波動,如同被陰影籠罩,難以自拔。

  • 興趣缺失 (Loss of Interest or Pleasure): 患者對以往熱衷的事物失去興趣,甚至感到倦怠和麻木。 曾經喜愛的活動,例如閱讀、運動、社交,都變得索然無味,無法帶來任何快樂或滿足感。 這稱為「快感缺乏」(Anhedonia)。

  • 睡眠障礙 (Sleep Disturbances): 這包括失眠(難以入睡、淺眠、早醒)、或嗜睡(過度嗜睡)。睡眠的質量嚴重下降,即使睡了很久,也無法感到精神充沛,反而更加疲憊。

  • 自我價值感低落 (Low Self-Esteem): 患者對自己產生負面評價,認為自己無能、無價值、一無是處,甚至產生罪惡感或無助感。 這種負面自我認知會加劇憂鬱症狀,形成惡性循環。

除了上述核心症狀外,憂鬱症患者還可能出現其他症狀,例如:體重改變、疲倦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動作遲緩或焦慮等。 症狀的嚴重程度會因人而異,並依此分為輕、中、重度。

重要的是,憂鬱症並非患者的意志薄弱或性格缺陷所導致,它是一種需要專業醫療協助的疾病。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至關重要。 若您或您的家人出現上述症狀,請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諮商師的協助。 切勿輕忽,及早治療才能擺脫憂鬱的陰影,重拾生活的光彩。 記住,尋求幫助並非軟弱,而是勇敢面對疾病的第一步。 無論稱之為憂鬱症或抑鬱症,它都是一種需要被理解、被治療的疾病,而尋求專業協助是踏上康復之路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