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酸痛還要練嗎?
3 瀏覽次數
肌肉痠痛,練還是不練?聽聽身體怎麼說!
運動後的肌肉痠痛,對於許多熱愛健身的人來說,既熟悉又令人困惑。那種隱隱作痛,提醒著我們昨日揮灑的汗水,卻也讓人猶豫:今天,該繼續練,還是讓肌肉好好休息?
答案並非絕對的「是」或「否」,而是取決於痠痛的性質與程度。簡單來說,我們需要區分「延遲性肌肉痠痛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DOMS)」和「運動傷害」造成的疼痛。
延遲性肌肉痠痛:輕微痠痛,調整訓練
DOMS通常在運動後24-72小時出現,是由於肌肉纖維受到輕微損傷,身體正在修復的自然現象。這種痠痛通常伴隨著肌肉僵硬、力量下降等感覺,但並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
如果你的痠痛屬於這種情況,其實可以繼續訓練,但需要聰明地調整訓練計畫:
- 降低重量或阻力: 減少對痠痛肌肉的壓力,讓它們有時間恢復。
- 縮短運動距離或時間: 避免過度疲勞,加劇痠痛。
- 選擇不同的運動模式: 針對不同的肌群進行訓練,讓痠痛的肌肉得到休息。例如,昨天練了腿,今天可以練上半身。
- 充分熱身與緩和: 讓肌肉逐漸適應運動強度,並在運動後進行充分的伸展,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恢復。
- 輕度活動: 有時候,輕度的活動,例如散步、瑜珈等,反而能幫助緩解痠痛。
運動傷害:劇烈疼痛,立即停止
另一方面,如果痠痛是劇烈且持續的,伴隨著刺痛、腫脹、活動受限等症狀,那就很有可能是運動傷害,例如肌肉拉傷、韌帶扭傷等。
遇到這種情況,絕對要立刻停止運動,並且:
- 冰敷: 減輕發炎和腫脹。
- 加壓: 用彈性繃帶包紮患處,提供支撐。
- 抬高: 將患肢抬高於心臟,促進血液回流。
- 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讓醫生或物理治療師診斷,並制定適當的治療計畫。
傾聽身體的聲音,是最佳指南
最終,決定是否繼續訓練的關鍵在於「傾聽身體的聲音」。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耐受程度都不同,沒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規則。
學會辨別痠痛的類型和程度,適時調整訓練計畫,或是給予身體充分的休息,才能讓你在運動的道路上走得更長遠,更健康。不要逞強,也不要害怕休息,讓你的身體成為你最好的教練,帶領你走向更強壯的自己!
小提醒:
- 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助於肌肉的修復。
- 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提供肌肉修復所需的原料。
- 適當補充水分,維持身體機能的正常運作。
- 如果對痠痛的判斷感到困惑,建議諮詢專業教練或醫師。
對答案提出建議:
感謝您提供的建議!您的反饋對我們改進答案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