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為什麼會心悸?

3 瀏覽次數

自律神經失調可能導致心悸胸悶,彷彿胸口被堵住難以呼吸。交感神經過度活絡,易引發焦慮、恐慌等情緒,作息不正常或壓力過大更易加劇。此外,還可能出現非氣溫影響的手腳冰冷。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自律神經失調與心悸:一場身體與內心的風暴

自律神經,這位默默在我們體內運作的指揮官,掌管著心跳、呼吸、消化等許多非自主性功能。當它失調,宛如一場內在風暴,而心悸,正是這場風暴最明顯的徵兆之一,讓人感到恐懼與不安。 許多人誤以為心悸就是心臟出了問題,需要立刻就醫檢查心臟結構或功能。然而,事實上,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心悸,並非源於心臟本身的疾病,而是自律神經系統運作失衡的結果。

那麼,自律神經失調究竟是如何導致心悸的呢?這牽涉到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之間的微妙平衡。交感神經負責啟動「戰鬥或逃跑」反應,當它過度活躍時,會釋放大量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加速心跳、提高血壓,讓心臟跳動得更快更強勁,進而產生心悸的感覺。這種心悸往往伴隨著胸悶、呼吸急促,甚至恐慌、焦慮等情緒,形成惡性循環,使交感神經更加活躍。 想像一下,你的身體持續處於高度警戒狀態,隨時準備應對威脅,心跳自然會加快。

而副交感神經則負責舒緩身體,減慢心跳、降低血壓,使身體得以休息和恢復。當自律神經失調時,副交感神經的功能相對減弱,無法有效制衡交感神經的活躍,因此心悸的症狀就會更加明顯且持續。 這就像一個蹺蹺板,一邊(交感神經)過重,另一邊(副交感神經)過輕,無法保持平衡,於是身體便持續處於不穩定的狀態。

除了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外,自律神經失調引發心悸還有其他可能機制。例如,失調可能導致心臟的傳導系統出現輕微異常,使得心跳節律不規律,產生心悸感。 此外,有些自律神經失調患者會出現所謂的「心臟神經官能症」,這是一種功能性心臟疾病,患者雖然心臟結構正常,但卻會感受到心跳過快、胸悶、心悸等症狀,這與大腦對心臟訊號的感知和詮釋異常有關。

生活型態的影響不容忽視。現代人生活壓力巨大,作息不規律、睡眠不足、飲食不均衡等不良習慣,都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進而誘發心悸。 長期處於高壓環境、缺乏運動、經常熬夜,都會打亂自律神經的平衡,讓交感神經持續處於亢奮狀態。

因此,面對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心悸,除了尋求專業醫生協助,釐清是否為其他心臟疾病外,更需調整生活作息,學習壓力管理技巧,例如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均衡飲食、練習放鬆技巧(例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 只有從身心兩方面著手,才能真正平息這場內心的風暴,找回身體的平衡與寧靜。 切勿輕忽心悸的症狀,及時就醫,才能獲得正確的診斷和治療,遠離焦慮與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