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養費給到幾歲?

0 瀏覽次數

扶養費給付期間:

民法規定,扶養費應給付至成年,自 2023 年 1 月 1 日起,成年年齡已調整為 18 歲。但依過渡條款,若法令或契約約定扶養費給付至 20 歲,則仍可持續給付至 20 歲。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500 元,談撫養費,實在杯水車薪。這點錢可能連孩子一頓稍微像樣的生日餐都難以負擔,更遑論支應日常生活中龐大的育兒開銷。所以,當我們談論「撫養費給到幾歲」這個話題時,重點並不在於法定的最低標準,而在於如何真正確保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足夠的照顧和支持。

民法規定,扶養義務應履行至子女成年,而自2023年1月1日起,成年的門檻已下修至18歲。然而,法律也設有過渡條款,若先前已約定扶養費給付至20歲,則仍應依約定履行。 但这仅仅是法律规定的最低限度,現實生活中,18歲或20歲的孩子真的就能完全自立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18歲,許多孩子才剛從高中畢業,準備踏入大學或職場。20歲,可能還在大學求學,經濟來源有限,生活經驗也尚待累積。 試想,他們需要面對學費、住宿費、生活費等龐大開銷,若僅依靠打工微薄的收入,如何維持基本生活所需,更遑論追求夢想、發展自我?

因此,我們不應將「成年」視為停止支付扶養費的絕對界線,而應考量子女的實際情況,提供更長遠且全面的支持。例如:

  • 教育費用: 大學學費、書籍費、住宿費、生活費等,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父母應盡力協助子女完成學業。
  • 職涯發展: 初入職場的年輕人,收入可能不穩定,父母可以提供適度的經濟支援,幫助他們度過初期難關。
  • 身心健康: 成長過程中,孩子可能面臨心理或生理上的挑戰,父母應持續關心並提供必要的協助。

更重要的是,扶養費不只是金錢上的給付,更包含了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和責任。除了物質上的支持,更應該關注孩子的情緒發展、人際關係、價值觀建立等面向,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引導。

500元,或許只是象徵性的數字,但它背後承載的意義卻遠超過金錢本身。真正的扶養,不應僅止於法律規定的最低標準,而是基於對子女的愛與責任,提供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所需的全部支持,讓他們擁有更穩健的未來,這才是身為父母應盡的義務。 別讓冰冷的數字,限制了我們對孩子的愛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