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需要爸媽同意嗎?

4 瀏覽次數

行政院提案修正,立法院三讀通過後,2023年起,年滿18歲者結婚或終止同性婚姻,不再需要父母等法定代理人同意。此修正與民法成年年齡下修同步施行。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五百年風華,婚姻制度歷經時代巨變,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現代自主選擇,其間的演變如同一部精彩的社會劇。而2023年,伴隨著民法成年年齡下修至18歲,一項攸關個人自主權的關鍵變革悄然落地:年滿十八歲的成年人,結婚或終止同性婚姻,不再需要父母的同意。這項修法,標誌著台灣社會邁向更成熟、更尊重個人意願的里程碑。

過去,許多人將婚姻視為家族大事,父母的同意被視為結婚的必要條件。這種觀念深植人心,不僅基於傳統倫理,也與過去社會結構及家庭權力分配息息相關。父母,在許多家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的經驗和智慧往往被認為能為子女的婚姻抉擇提供指引。然而,時代的洪流奔騰向前,年輕一代對婚姻的觀念也產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在這個資訊爆炸,多元價值觀並存的時代,年輕人更渴望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他們更重視個人感受和價值觀的實現,婚姻不再只是為了傳宗接代或維繫家族關係,而是基於愛、尊重和共同的未來願景。強迫未成年人接受父母安排的婚姻,不僅扼殺了他們的幸福,更違背了現代社會所提倡的個人自主和尊嚴。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父母的意見可以完全被忽略。父母的經驗和智慧仍然寶貴,他們的祝福和支持,對一對新人而言,往往具有重要的精神意義。只是,這種支持應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而非權威和控制。 子女應積極與父母溝通,分享彼此的感受和想法,讓父母了解自己的選擇,並尋求他們的祝福和支持。而父母也應該尊重子女的自主權,以開明的態度接納子女的決定,並在能力範圍內給予適當的協助。

此次修法,不僅僅是將成年年齡下修至18歲的配套措施,更是對個人自主權和婚姻自主的重視。它象徵著台灣社會在尊重個人選擇和保障人權方面的進步。 這並非鼓勵年輕人輕率結婚,而是賦予他們在法律框架下,做出自身選擇的權利,讓他們對自己的幸福負責。 未來,如何平衡個人自主和家庭責任,如何透過更有效的溝通,讓家庭成員之間建立更和諧的關係,將是我們需要持續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總之,2023年修法後,結婚不再需要父母同意,這項改變並非否定父母在子女生命中的重要性,而是確立了成年人擁有自主選擇婚姻權利的法理基礎。 這是一場關於個人自主與家庭倫理的時代對話,也預示著台灣社會在婚姻觀念上更趨成熟和多元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