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燒需要吃藥嗎?

5 瀏覽次數

體溫略高於38度不一定需要立刻服藥。一般建議超過38.5度再考慮使用退燒藥,除非孩子有熱痙攣等特殊狀況。此時可先觀察,搭配物理降溫方式,若持續不適再尋求醫療協助。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燒燒退退?別急著吃藥!關於低燒,你需要知道的二三事

面對孩子或自己體溫稍微升高,接近38度左右,許多人第一時間的反應可能是:趕快吃藥!但其實,低燒並不一定需要立刻祭出藥物這把大刀。我們需要更理性地看待這個常見的身體訊號,了解什麼情況下該觀察,什麼時候才需要尋求專業協助。

38度上下,是低燒嗎?先搞清楚狀況再說!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每個人的基礎體溫略有不同,再加上一天中的體溫也會有些微波動。一般來說,成人體溫超過37.5度,孩童超過38度,就可以視為發燒。但略高於這個標準,例如37.8度或38.2度,我們通常稱之為「低燒」。

為什麼會低燒?

低燒往往是身體正在對抗感染的自然反應。可能是輕微的感冒病毒入侵,或是身體正在處理發炎反應。低燒本身並不一定是壞事,它可以幫助免疫系統更有效率地運作。

低燒該怎麼辦?別急著吃藥,先觀察!

面對低燒,最好的策略是「觀察」。

  • 量測體溫: 記錄體溫變化的趨勢,了解是持續升高、穩定還是逐漸下降。
  • 觀察其他症狀: 除了體溫,也要注意是否有其他不適症狀,例如: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疲倦、食慾不振、皮膚紅疹等等。這些症狀可以幫助判斷病因,並提供醫師診斷的線索。
  • 物理降溫: 可以用溫水擦拭身體,特別是腋下、鼠蹊部等大血管集中的部位,幫助散熱。保持室內通風涼爽,穿著寬鬆透氣的衣物。
  • 補充水分: 發燒會加速水分流失,因此要多補充水分,避免脫水。可以喝溫開水、果汁或稀釋的運動飲料。
  • 充分休息: 讓身體有足夠的休息時間,才能專注於對抗病菌。

什麼時候該考慮吃藥?

一般建議,體溫超過38.5度以上,或是低燒持續不退,並且伴隨明顯不適症狀,例如:頭痛、肌肉痠痛、全身無力等,才考慮使用退燒藥。

特別提醒:

  • 熱痙攣病史: 如果孩子有熱痙攣病史,即使體溫不高,也應該及早使用退燒藥,以預防再次發生。
  • 嬰幼兒: 三個月以下的嬰兒發燒,務必盡速就醫,不宜自行處理。
  • 慢性疾病患者: 如果本身有慢性疾病,例如:心臟病、腎臟病、糖尿病等,發燒時更應該謹慎,及早尋求醫療協助。

結論:

低燒並非洪水猛獸,無需過度恐慌。透過觀察、物理降溫和適當休息,許多情況下都能自行痊癒。重要的是了解身體的狀況,掌握正確的處理方式,並在必要時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才能讓自己和家人都能安心度過發燒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