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幾歲可以自己睇醫生?

3 瀏覽次數

在香港,未滿18歲的兒童若能理解治療的性質與影響,即有權自行決定是否接受醫療。香港醫務委員會的專業守則指出,若兒童具備足夠的認知能力,其同意具備法律效力,不受年齡限制。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香港兒童幾歲可以自己看醫生?知情同意權的灰色地帶

在台灣,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擁有最終監護權,醫療決策通常也需經由父母同意。然而,在鄰近的香港,關於兒童看病的權利,卻存在著一個微妙且更彈性的機制:知情同意權。這意味著,在某些情況下,兒童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接受醫療服務,而這與年齡並非絕對相關。

香港並未明確規定兒童必須年滿幾歲才能自己看醫生。取而代之的是,香港醫務委員會依循英國的 Gillick Competence 原則,強調的是兒童的理解能力。簡單來說,如果一位未滿18歲的兒童,經過醫生評估後,被認為具備足夠的理解能力,能夠理解醫療決策的性質、目的、可能的風險與後果,以及其他替代方案,那麼,這位兒童的同意就被視為有效,具有法律效力。

這個概念的核心在於尊重兒童的自主性,認為他們有權參與影響自身健康的決策。這並非鼓勵兒童反抗父母,而是強調在能力許可的範圍內,尊重他們的意願。例如,一位15歲的少女,如果已經充分了解避孕藥的相關知識,並且能夠理解服用避孕藥的潛在風險,那麼她就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服用,而無需經過父母同意。

然而,實際操作上,這個機制存在不少灰色地帶。

首先,如何評估兒童的理解能力?這完全取決於醫生的專業判斷,不同的醫生可能有不同的評估標準。醫生需要花時間與兒童溝通,了解他們對疾病、治療的理解程度,以及他們的成熟度和思考能力。

其次,如果醫療決策涉及高風險或重大後果,例如手術或輸血,醫生通常會建議盡可能爭取父母的同意。即使兒童具備知情同意的能力,父母的參與仍然可以提供更全面的支持,並確保兒童的利益得到最大保障。

再者,若兒童的決定與父母的意願相左,可能會引發家庭衝突。醫生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謹慎處理,盡可能在兒童、父母之間建立溝通橋樑,尋求共識。

總而言之,香港兒童能否自己看醫生,並非取決於一個固定的年齡數字,而是取決於他們的知情同意能力。這個機制既體現了對兒童自主性的尊重,也需要醫生具備高度的專業判斷和溝通技巧。在實踐中,如何平衡兒童的權利、父母的責任,以及醫生的專業義務,仍然是一個需要不斷探討和完善的課題。可以說,這是一種更為細膩、更為人性化的醫療倫理考量,也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