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可承受幾級地震?

5 瀏覽次數

選購房屋,務必確認其耐震係數(0.23G~0.4G符合規範,可耐5~6級地震)。 建商應提供相關資訊,並確保施工符合法規,才能安心居住,有效降低地震風險。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選購房子,最令人擔心的莫過於地震。台灣位處地震帶,購屋前仔細評估房屋的耐震能力至關重要,然而,單純說「可承受幾級地震」卻顯得過於粗略,甚至容易造成誤解。 事實上,房子能否「承受」地震,並非單純以地震規模(級數)來衡量,而是取決於房屋的「耐震係數」與「結構設計」等多重因素。

地震規模指的是地震釋放能量的大小,用芮氏規模或地震矩規模來表示。 而地震的震度,則是指某一地點因地震所感受到的搖晃程度,以0到7級表示,不同的地區,即使是同一場地震,震度也會有所不同。 因此,單純以「幾級地震」來判斷房屋的耐震能力,就像用「幾公里的時速」來判斷汽車的安全性一樣,缺乏必要的細節。

更精確的評估指標是「耐震係數」。耐震係數指的是結構物在承受地震力時,所能抵抗的地震加速度。一般而言,台灣建築法規規範新建房屋的耐震係數需達0.23G至0.4G (G代表重力加速度),這代表建築物設計上需能承受相當於0.23倍到0.4倍重力加速度的地震力。 符合此規範的房屋,理論上可以承受規模較大的地震,一般估計可耐受 5 至 6 級左右的地震,但這仍需考量許多變數,例如土壤液化、建築材料品質、施工品質等等。

然而,即使符合法規規範,也不代表萬無一失。 法規只是一個最低標準,更高的耐震係數代表更強的抗震能力。 此外,建材的品質、施工的精準度、以及建築物的整體設計,都直接影響到房屋的實際耐震性能。 即使耐震係數達標,如果施工偷工減料,或使用劣質建材,仍然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抗震效果。

因此,購買房屋時,不應只單純詢問「房子可承受幾級地震」,更應該要求建商提供詳細的結構設計圖、耐震係數計算書、以及使用的建材證明等資料,並仔細審閱相關文件,或尋求專業人士的意見,才能真正評估房屋的耐震能力,保障自身的安全。 積極了解房屋的結構細節,才是降低地震風險,安心居住的關鍵。 別讓「數字」迷惑了你,真正的安全,來自於完整的資訊與慎重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