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定要過才能畢業嗎?

8 瀏覽次數

必修課程是畢業門檻,所有必修科目都要修習並及格,至少要達到120 學分才能畢業。其中包含後期中等教育共同核心課程,不可忽略。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必修課,是通往畢業的護照,還是阻礙自我發展的牢籠?

許多學子在升學的道路上,總會與必修課程產生微妙的衝突。在教育體制中,必修課程被視為畢業門檻,所有科目都要修習並及格,學分門檻也往往被設定得相當高,例如至少要達120學分才能畢業。其中,後期中等教育共同核心課程更顯得重要,其地位不可動搖。

然而,這樣的制度,是否真的能有效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具有多元能力的學生? 問題的焦點,不在於必修課本身的知識價值,而是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其重要性,以及是否能將必修課程與個人興趣與未來發展相結合。

許多學生將必修課視為必須完成的任務,而非學習的機會。他們可能因為時間壓力或學習風格差異,導致學習效率下降,而將焦點放在如何通過考試,而不是深刻理解知識。 這樣的學習模式,往往無法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甚至導致學生的學習動機低落。

另一方面,必修課程的內容是否真的符合所有學生的需求?有些學科,對某些學生來說,或許只是過門磚,而非真正的興趣所在。如果學生在這些領域找不到學習的樂趣,學習效率將會下降,甚至產生抗拒心理。

更深層次的思考,或許在於教育體制是否能更彈性地容納學生的不同需求。 是否可以考量在必修課程中,導入更多元的學習方式,例如專題研究、實作活動或跨領域學習,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找到自己的興趣,並將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中。 例如,數學課程是否能結合生活應用,歷史課程是否能讓學生透過體驗式學習理解歷史脈絡。

此外,或許更重要的是,教育體系應該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如何讓學生理解學習的意義,如何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並將所學運用於未來生活,才是真正重要的課題。 僅僅以學分門檻為唯一標準,或許未能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力,反而可能扼殺其學習熱情與創造力。

因此,必修課絕非只是畢業的工具,更應視為學生探索自我、發展潛能的平台。 學校與教師的角色,不再只是傳遞知識,更需要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協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與自身興趣結合,才能讓必修課程的價值真正發揮。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目標,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具有多元能力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