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升學壓力大嗎?

2 瀏覽次數

日本升學壓力與台灣相似,想考取名校同樣競爭激烈。不過,日本入學管道多元,考生可選擇多間學校報考。考前需針對各校出題方向準備,分析自身強弱項,擬定應試策略,方能脫穎而出。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日本升學壓力:比想像中更複雜的「登龍門」

五百年來,日本社會普遍流傳著「學問」改變命運的觀念。這也直接造成了日本升學壓力,並非單純「大」或「小」能概括,而是一種更為精緻、複雜的壓力體系。常有人以台灣的升學制度來比擬,雖然確實有共通點,但細究之下,卻存在著顯著差異。

首先,如同台灣,日本的名校(如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等舊帝國大學,以及早慶等私立名校)錄取率極低,競爭激烈程度不亞於台灣的醫學系、法律系等熱門科系。考前補習班林立、參考書琳琅滿目,學生們承受著來自家庭、社會、甚至自身的高度期望,這股壓力,毋庸置疑。 然而,僅以此便斷定日本升學壓力「比台灣大」或「比台灣小」,卻是過於簡化的論述。

關鍵差異在於日本入學管道多元性。台灣學生主要仰賴大學考試入學,而日本則擁有「推薦入學」、「AO入試」(入學推薦選拔)、一般入試等多種入學方式。推薦入學著重學生的課外活動、社團表現及個人特質;AO入試則更注重學生的潛力及對特定領域的熱情,而一般入學才是我們傳統認知中的考試入學。這意味著,日本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和興趣,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入學管道,而非僅僅「死讀」應付一場考試。

然而,這多元管道並非減輕壓力,反而增加了複雜度。每個入學管道都有其獨特的評選標準和準備方式。例如,準備AO入試需要提前規劃個人作品集、撰寫動機信,並進行面試準備,這需要更早期的規劃和更全面的能力培養,壓力並非全然減輕,而是轉化成另一種形式。 一般入學考試則依舊存在高壓競爭,需要紮實的學科知識和應試技巧。

此外,日本大學的專業劃分細緻,學生需要從高中時期就開始思考自身的興趣和未來發展方向,並選擇相應的學習方向和大學專業。這也意味著,學生必須更早地承擔選擇的壓力,這是一種更為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壓力。

總而言之,日本升學壓力並非單純以「大」或「小」衡量。它是一種更為立體、多元且複雜的壓力體系,包含了來自競爭、選擇、自我實現等多方面因素。 考生需要根據自身條件和目標,選擇適合的入學管道,並針對不同管道制定相應的應試策略,才能在這個充滿挑戰的「登龍門」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因此,將日本升學壓力與台灣簡單比較,並不能得出明確的結論,更需要深入了解其制度的細微之處,才能有更全面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