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必修一定要修嗎?
通常通識必修科目是必修的,無法以其他科目取代。但若是未通過必修科目,則可以選擇同領域的其他課程進行重修,例如原修習「文學與藝術」未過,可選擇人文科學中其他必修課程「思維方法」或「文學與藝術」任一門進行重修。
通識必修,真有必要嗎?五百塊的思考
大學通識教育,就像一道盛大的自助餐,琳瑯滿目地擺滿各式各樣的菜餚:從文學藝術到科學哲學,從社會議題到文化歷史,應有盡有。然而,在這些誘人的選項中,總有一些被標上「必修」的「硬菜」,它們往往是學生們最愛抱怨,也是最容易引起爭議的項目:通識必修。
一般而言,通識必修科目確實無法以其他選修科目取代,這點毋庸置疑。 大學規定通識必修,其出發點是希望學生在專業學習之外,能拓展視野,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並建立更全面的知識體系。 這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執行起來,卻常常出現落差。 某些通識課,如同流水線上生產的產品,缺乏個人化的設計與引導,淪為考試導向的填鴨式教育,學生囫圇吞棗,考完就忘,不僅未能達成預期目標,反而耗費了寶貴的時間與精力,更別提五百塊的學分費了。
然而,這並不代表所有通識必修課都一無是處。 有些課程,透過精彩的講師、深入淺出的教學方式、以及引人入勝的案例分析,確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改變他們的思維方式。 這些課程,不只是完成學業的工具,更是啟發靈感的泉源,讓學生在大學生活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 關鍵在於,課程的設計與執行,以及講師的教學熱忱。
文中提到,未通過必修科目可以選擇同領域的其他課程重修,這也顯示出大學對於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視。然而,這也突顯了一個問題:如果學生在第一次修習時就對課程內容缺乏興趣或理解,那麼即使換了另一門同領域的必修課,也很可能再次面臨相同的困境。 這是否意味著,大學應該更積極地檢討現有的通識教育課程規劃,而不是僅僅提供「重修」的選項?
因此,通識必修課的價值,並不在於它是否「必修」,而在於它是否真正發揮了其教育的意義。 一個好的通識必修課程,不該只是為了完成學分而存在,而應該引導學生探索自身與世界,培養批判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最終形塑他們成為更全面發展的個人。 這才是五百塊,甚至更多學分費應有的價值。 如果一門通識必修課無法達到這樣的目標,那麼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思考它的存在意義,以及如何才能讓它真正發揮作用? 這不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或許,一個更具彈性、更能因應學生個別需求的通識教育制度,才是解決之道。
#學分 掰掰#必修 的痛#通識 地獄對答案提出建議:
感謝您提供的建議!您的反饋對我們改進答案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