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國教高中會留級嗎?

4 瀏覽次數

十二年國教高中階段並無留級制度,但學生學習態度普遍鬆散,曠課、遲到等現象頻傳,缺乏有效約束機制,造成資源浪費與師生摩擦,值得重視。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十二年國教高中「不留級」真的是解藥?鬆散學習背後的隱憂

十二年國教在台灣推行多年,其中一項重要的變革就是高中階段取消了留級制度。其立意良善,希望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避免因一次性的考試失利而斷送學習機會。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總存在著差距,不留級制度在實施後,卻也浮現了許多值得深思的現象。

表面上,取消留級降低了學生的心理壓力,鼓勵學生勇於探索自我興趣。但實際上,我們是否過度簡化了學習的本質?在沒有留級壓力下,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顯得鬆散,曠課、遲到等紀律問題層出不窮。缺乏明確的約束機制,導致學習動機薄弱,上課缺乏專注力,甚至出現擺爛心態。

這種現象的背後,反映出幾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 學習責任感的弱化: 在過去,留級是一種警惕,提醒學生必須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取消留級後,責任感的培養容易被忽略,學生可能認為即使不努力,也能順利畢業。
  • 對學習的錯誤認知: 學習不應僅僅為了應付考試,更重要的是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與能力。不留級制度容易讓學生產生錯覺,認為只要混到畢業即可,忽略了知識的累積與應用。
  • 資源的錯置與浪費: 學校投入大量資源輔導學習落後的學生,然而,對於那些缺乏學習動機的學生而言,這些資源往往無法有效運用,反而造成資源浪費。
  • 師生關係的緊張: 老師面對學習態度散漫的學生,教學成效大打折扣,也容易產生挫折感。學生也可能對老師產生不信任感,認為老師的努力只是形式上的應付。

那麼,問題的核心是什麼?難道我們應該回到過去的留級制度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留級制度確實存在著許多弊端,例如標籤效應、扼殺學習興趣等。更重要的是,單純依靠「懲罰」並無法有效提升學習動機。

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與責任感。學校應該更重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探索自己的興趣,並提供更完善的輔導機制,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

此外,社會也應該改變對「成功」的單一價值觀,不再僅僅以學歷作為衡量標準。讓學生明白,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而非僅僅為了獲得一張文憑。

總而言之,十二年國教高中不留級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實施過程中浮現的問題不容忽視。我們需要更全面地思考,如何透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更完善的輔導機制,以及社會價值的轉變,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他們的學習責任感,讓不留級制度成為推動教育進步的力量,而非造成學習鬆散的藉口。這是一場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的教育改革,而非單純依靠制度的變革就能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