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18歲還有監護人嗎?

4 瀏覽次數

從 2023 年起,滿 18 歲已具備完全行為能力,不再需要監護人。過往民法規定年滿 20 歲才成年,因此過去即使父母在孩子 19 歲又 3 個月離婚時,監護權問題仍然存在。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成年了,還會有監護人嗎?談談18歲後的法律責任與保護

「監護人」這個詞彙,往往讓人聯想到未成年子女的保護者,負責照顧、教育、管理其財產等等。然而,當我們跨過18歲的門檻,成為法律上認定的成年人,還可能存在監護人的情況嗎?答案是:在一般情況下,不會。

台灣民法自2023年起下修成年年齡至18歲,這意味著年滿18歲的國民,原則上已具備完全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法律行為,包括簽訂合約、買賣房屋、辦理貸款等等,不再需要透過監護人代為處理。過去,20歲才成年的時代,父母離婚或一方過世時,對於19歲的孩子,確實存在監護權歸屬的問題,因為他/她還未成年,需要監護人的保護。

但是,這裡存在一個重要的例外情況:成年監護宣告

成年監護宣告是指,一個人雖然已經成年,但因為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導致無法理解自己的行為,或者無法表達自己的意願,例如嚴重失智症患者、因疾病或意外導致意識不清者等。在這種情況下,法院可以依聲請宣告其為受監護人,並選定適當的人擔任監護人,負責照顧其生活、管理其財產,並代理其進行法律行為。

這並非是對成年人自主權的限制,而是為了保護這些因為身心狀況而無法為自己負責的成年人,避免他們受到不當的侵害或損失。監護人需要依照法院的指示,以受監護人的最佳利益為優先考量,妥善管理其生活和財產。

因此,滿18歲後,一般而言,你不再需要監護人,因為你已經是法律上完全行為能力人。但如果因為特殊原因,例如嚴重的精神疾病或心智障礙,導致你無法獨立處理生活事務,法院可以宣告你為受監護人,並指定監護人來保護你的權益。

總而言之,18歲成年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代表著責任與自主權的開始。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你將可以完全為自己負責,享受法律賦予的權利與義務。了解相關法律知識,才能更好地保障自己的權益,活出獨立自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