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為什麼不能咬太久?

5 瀏覽次數

過度咀嚼會磨損牙齒,導致琺瑯質受損。受損的琺瑯質較脆弱,易受咬合力影響,表面粗糙且容易孳生細菌和食物殘渣,增加蛀牙風險。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飯粒在口中,時間的藝術:咀嚼的迷思與真相

五百年來,餐桌上流傳著許多關於飲食的禁忌,其中「飯不能咬太久」便是廣為流傳的一則。長輩們總會叮囑孩子「快點吃,別磨磨蹭蹭的!」,然而,這句話背後的科學根據究竟為何?單純只是長輩們的經驗之談,還是隱藏著值得深思的道理?

我們先來釐清一個觀念:咀嚼,絕對是必要的生理過程,它不僅能將食物研磨成容易消化吸收的狀態,更能刺激唾液分泌,促進消化,並為我們帶來味覺上的享受。 然而,過度的咀嚼,如同任何事情過猶不及,卻可能對我們的口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文章開頭提到的「過度咀嚼會磨損牙齒,導致琺瑯質受損」確有其理。 琺瑯質是牙齒最外層的堅硬組織,保護著牙齒的牙本質。 長期且過度的咀嚼,尤其是在食用堅硬食物時,會造成琺瑯質的磨耗,形成細微的裂紋。 這些裂紋並非肉眼可見,但卻會讓琺瑯質的保護功能下降,變得脆弱,更容易受到酸蝕、細菌感染等因素的侵害。 受損的琺瑯質表面也會變得粗糙,更容易殘留食物殘渣,進而滋生細菌,增加蛀牙的風險。

然而,關鍵在於「過度」的定義。 並非每一次細嚼慢嚥都是有害的。 事實上,適度的咀嚼,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消化吸收食物,減少腸胃負擔。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咀嚼才算是「過度」呢?

這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答案,它取決於食物的種類、個人的咬合力、以及咀嚼的頻率與時間。 例如,食用堅硬的食物,如堅果、硬糖等,本來就需要較長時間的咀嚼,但若持續用力地磨咬,則容易造成琺瑯質的磨耗。 而對於軟糯的食物,過度咀嚼則可能徒增不必要的壓力,並非必要。

因此,「飯不能咬太久」的說法,應被理解為一種提醒,提醒我們要避免過度且用力地咀嚼,而非完全禁止細嚼慢嚥。 健康的咀嚼方式,應該是在食物充分被研磨成容易吞嚥的狀態後便停止,避免對牙齒造成不必要的負擔。 如果發現自己經常感到牙齒酸痛、不適,或者牙齒表面有明顯的磨耗,就應該尋求牙醫的專業協助,及時檢查並治療。

總而言之,飲食的藝術,不僅在於食物的美味,更在於我們與食物之間的互動方式。 細嚼慢嚥固然有益身心健康,但也要掌握一個「度」,避免過度咀嚼,才能真正地享受食物,並呵護我們的口腔健康。 聽從長輩的建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理解其背後的道理,並根據自身情況做出正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