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為什麼會流失?

4 瀏覽次數

身體每天都在進行蛋白質的合成與分解,即使沒有劇烈運動,也會自然流失一定量的胺基酸。因此,為了維持身體機能的正常運作,我們需要從飲食中補充足夠的蛋白質,以達到平衡。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蛋白質流失:身體的悄然更迭

我們的身體,宛如一座日夜運作的精密工廠,細胞的更新、組織的修復、酵素的運作,都仰賴著蛋白質這項關鍵建材。然而,這座工廠並非永恆不變,每天都在進行著蛋白質的合成與分解,即使我們只是安靜地坐在椅子上,這項新陳代謝的過程也持續進行著,悄悄地帶走一部分的胺基酸,也就是蛋白質的基本單位。這種悄然流逝,便是我們常說的「蛋白質流失」。

很多人誤以為只有劇烈運動才會造成蛋白質流失,事實上,即使是靜態的生活模式,身體也需要消耗蛋白質以維持基本機能。例如,細胞自然凋亡、受損組織的修復、消化酵素的生成、荷爾蒙的合成等等,這些生理過程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胺基酸。想像一下,我們的皮膚、頭髮、指甲,甚至是血液中的蛋白質,都在不斷更新,而這些更新過程都伴隨著舊蛋白質的分解與流失。

蛋白質流失的原因,除了上述的基礎代謝外,更與多種因素息息相關:

  • 年齡增長: 年紀越大,蛋白質合成速度會下降,分解速度卻相對保持,導致淨蛋白質平衡趨於負值,更容易出現蛋白質流失。
  • 營養不良: 飲食中缺乏足夠的蛋白質或必需胺基酸,身體便無法有效合成新的蛋白質,加劇流失的程度。
  • 疾病狀態: 一些疾病,例如慢性疾病、感染、發燒等,都會加速蛋白質的分解,增加流失量。 創傷、手術等情況也會增加身體對蛋白質的需求,若補充不足,則會導致流失加劇。
  • 壓力: 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下,身體會釋放皮質醇等激素,促進蛋白質分解,進而導致流失。
  • 運動強度: 雖然劇烈運動確實會加速蛋白質分解,但適度的運動反而能促進蛋白質合成,達到平衡。關鍵在於運動後需補充足夠的蛋白質,才能避免流失過多。
  • 消化吸收問題: 消化系統功能不佳,會影響蛋白質的吸收利用,間接導致蛋白質流失。

因此,補充足夠的蛋白質並非只是為了增強肌肉,而是維持身體正常運作的必要條件。 我們需要從均衡飲食中攝取各種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例如肉類、魚類、蛋類、豆類、乳製品等,以滿足身體的日常需求,並根據自身狀況及生活型態調整蛋白質的攝取量。 切勿將蛋白質流失視為洪水猛獸,而是認識它、了解它,並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來維持體內蛋白質的動態平衡,才能讓身體這座精密的工廠,持續高效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