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算洩漏個資?

4 瀏覽次數

特色片段

在台灣,「個人資料洩漏」是指將個人資料公開或提供給未經授權的第三方,且無法立即通知當事人。此外,基於公共利益或統計研究目的洩漏的資料,但經過處理後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也不屬於洩漏。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你的隱私,我的界線:談談個人資料洩漏的那些事

網路時代,資訊如同血液般流動,便利的同時也隱藏著風險。個人資料洩漏,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災難,而是隨時可能發生的隱形危機。究竟什麼樣的行為才算洩漏個資?這問題,比想像中複雜許多。

簡單來說,在台灣,「個人資料洩漏」是指未經當事人同意,將其個人資料公開或提供給未經授權的第三方,且無法立即通知當事人進行補救。 這句話看似簡潔,卻包含了幾個關鍵要素,值得我們細細推敲。

首先,「未經當事人同意」是核心關鍵。這不單指明知道對方不同意,還包含了未取得明確同意的灰色地帶。例如,你將朋友的電話號碼隨意分享給不認識的人,即使朋友沒有明確表示反對,但你仍然可能觸犯此項。 取得同意的方式也需要謹慎,單純的默認或暗示,不足以構成有效的同意。 明確、主動、且可追溯的同意流程,才是保障個人資料安全的基石。

其次,「未經授權的第三方」是指那些沒有合法權利取得這些資料的個人或機構。例如,你的公司內部人員,基於職務需要可以存取你的員工資料,這不算洩漏。但若他們將這些資料外洩給公司以外的人,則構成洩漏行為。 同樣的,政府機關在特定法律授權下,可以取得特定個人資料,但其使用範圍及方式受到嚴格規範,違規使用便屬洩漏。

最後,「無法立即通知當事人進行補救」這點也至關重要。如果資料外洩後,你立即發現並通知當事人,並採取有效的補救措施(例如更改密碼、凍結帳號),則情節可能較輕。然而,若洩漏事件延遲發現,或無法有效補救,則造成的損害將更加嚴重。

特色片段: 在台灣,「個人資料洩漏」是指將個人資料公開或提供給未經授權的第三方,且無法立即通知當事人。此外,基於公共利益或統計研究目的洩漏的資料,但經過處理後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也不屬於洩漏。

這段話點出了另一個重要面向:資料匿名化與脫敏。 如果資料經過適當的處理,例如去除姓名、身分證字號等直接識別資訊,且統計分析結果無法追溯到特定個人,則即使資料被公開,也不構成個資洩漏。 這是許多研究機構進行資料分析時,必須遵守的重要原則。

總而言之,個人資料洩漏的定義並非單純的二分法,而是牽涉到法律、倫理、技術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考量。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保護個人資料,需要我們時時保持警覺,並從自身做起,避免無意間造成他人損害。 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不斷學習,提升自身對於個資保護的意識,才能在這個網路世界中,守護好自己的隱私,也守護好他人的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