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狀況要做心導管?

9 瀏覽次數

懷疑冠狀動脈阻塞、心臟瓣膜疾病或先天性心臟病時,醫師會建議進行心導管檢查,以評估心臟結構及功能,必要時更可同步進行治療。 此檢查能提供精細影像及生理數據,輔助診斷並制定治療計畫。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何時需要走一趟心導管室? ── 探索心臟的秘密通道

心臟,如同人體的引擎,日夜不停地跳動,維持著生命的運轉。然而,當這個重要的器官出現問題時,及早診斷與治療至關重要。心導管檢查,作為一項重要的診斷和治療工具,能深入探索心臟的奧秘,協助醫師精準掌握病情。那麼,究竟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需要走一趟心導管室呢?

簡單來說,當出現疑似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瓣膜疾病或先天性心臟病等情況,且常規檢查無法提供確切診斷或評估病情嚴重程度時,醫師便可能建議進行心導管檢查。

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

  • 冠狀動脈疾病: 這是心導管檢查最常見的適應症。當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疑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的症狀,或是運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等檢查結果異常,心導管檢查便能清晰地呈現冠狀動脈的血管結構,找出阻塞的位置和嚴重程度,作為後續治療(如:氣球擴張術、血管支架置放術)的重要依據。 對於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時間更是關鍵,心導管檢查配合緊急介入治療,能有效挽救生命,降低心肌損傷。

  • 心臟瓣膜疾病: 心臟瓣膜如同單向閥,控制血液在心臟腔室間的流動。當瓣膜出現狹窄或閉鎖不全等問題時,會影響心臟的泵血功能。心導管檢查可以精確測量瓣膜開口面積、壓力梯度等重要參數,評估瓣膜病變的嚴重程度,輔助醫師決定是否需要進行瓣膜修補或置換手術。

  • 先天性心臟病: 這類疾病通常在出生時就存在,涉及心臟結構的異常。心導管檢查能提供詳細的心臟影像,幫助醫師了解複雜的先天性心臟缺陷,並評估手術的可行性和風險。部分先天性心臟病,甚至可以直接透過心導管進行介入治療,例如:關閉心房中膈缺損。

除了診斷之外,心導管檢查也具備治療功能。在檢查過程中,醫師可以直接進行氣球擴張術、血管支架置放術、瓣膜成形術等介入治療,縮短治療時間,減少病人痛苦。

然而,心導管檢查並非完全沒有風險,如同所有侵入性檢查,可能會有出血、感染、血管損傷等併發症。因此,在進行心導管檢查前,醫師會詳細評估病人的整體狀況,並與病人充分溝通,說明檢查的效益和風險,以確保病人獲得最佳的醫療照護。

總而言之,心導管檢查是一項強大的診斷和治療工具,能深入了解心臟的狀況,並提供關鍵資訊,引導醫師制定最佳的治療策略,守護您的心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