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程度要去看身心科?

9 瀏覽次數

感到持續困擾、難以自行調適的情緒或壓力,影響生活與人際關係時,就應考慮尋求身心科協助,及早正視問題,重拾身心健康。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什麼程度要去看身心科?這是一個許多人心中隱隱作痛,卻又不敢輕易跨出那一步的問題。 我們總習慣將情緒問題輕描淡寫,用「壓力大」、「最近比較累」等詞彙帶過,彷彿只要咬牙撐過去,一切就會好轉。然而,當「撐過去」變成一種長期抗戰,而生活品質持續下滑,我們就該認真思考:是不是該尋求專業協助了?

「去看身心科」這句話,對許多人來說,仍帶有一絲社會刻板印象的陰影。 我們害怕被貼上標籤,害怕被別人異樣的眼光看待,害怕承認自己的脆弱。 但事實上,尋求身心科協助,就像去看牙醫、看內科一樣,是為了維護自身健康的一種積極作為,並非羞恥的事。

那麼,什麼程度才需要尋求身心科的協助呢? 並非只有嚴重到「精神崩潰」才需要就醫。 以下幾種情況,值得你認真考慮:

  • 持續性負面情緒: 感到憂鬱、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已持續數週甚至數月,且強度日漸增強,影響日常生活作息,例如:失眠、食慾不振、疲倦不堪,甚至出現自傷念頭。 這不是「心情不好」,而是需要專業人士介入評估的症狀。

  • 難以自行調適的壓力: 生活中的壓力事件人人皆有,但有些人擁有良好的調適能力,有些人則不然。 當你嘗試各種方法都無法有效舒緩壓力,甚至壓力嚴重影響工作、學業、人際關係,例如:經常性與人衝突、無法專注工作、逃避社交等,就需要尋求協助,學習更有效的壓力調適技巧。

  • 人際關係的嚴重困境: 人際關係的困擾可能來自內在因素(例如:低自尊、社交焦慮),也可能來自外在因素(例如:職場霸凌、家庭衝突)。 當人際關係的負面影響嚴重影響你的心理健康與生活品質,例如:感到孤立無援、持續感到被排斥,就需要尋求專業協助,重新建立健康的人際互動模式。

  • 身體症狀難以解釋: 某些身心症狀,例如:頭痛、胃痛、胸悶等,可能與心理壓力息息相關。 當這些身體症狀反覆出現,且經由一般醫療檢查無法找到明確的生理原因時,也應考慮尋求身心科的協助。

總之,感到持續困擾、難以自行調適的情緒或壓力,並進而影響生活與人際關係時,就應考慮尋求身心科協助。 及早正視問題,並非軟弱的表現,反而是勇敢面對自我、積極追求身心健康的明智之舉。 尋求協助並非承認失敗,而是開啟通往更好自己的第一步。 別讓沉默成為壓垮你的最後一根稻草,請記得,你不是孤單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