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心理疾病?

8 瀏覽次數

若您感到持續低落、提不起勁,或睡眠、食慾異常,並伴隨疲憊、焦慮,或行動異常遲緩或亢奮,建議尋求專業協助。 自我檢測僅供參考,切勿自行診斷。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心裡頭卡著什麼,卻說不出口? 是不是常常覺得自己怪怪的?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人人皆可上網搜尋「憂鬱症」、「焦慮症」等關鍵字,卻也因此容易陷入自我診斷的迷思。那麼,到底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心理疾病呢? 這篇文章試圖提供一些方向,但請務必記住:以下資訊僅供參考,不能取代專業醫師的診斷。

我們必須先釐清一個觀念:心理健康並非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它像是一條光譜,從全然健康到嚴重疾病,中間存在著許多灰階地帶。 有些人可能只是暫時性的情緒低落,例如經歷失戀或工作壓力;有些人則可能長期處於情緒不穩定的狀態,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關鍵在於,這些情緒或行為持續多久,以及是否造成明顯的困擾。

以下列出一些常見的心理疾病徵兆,並非所有徵兆都會同時出現,也並非出現這些徵兆就一定有病:

  • 持續性低落情緒: 不是偶爾感到悲傷,而是持續數週甚至數月都感到低落、空虛、絕望,對往常喜歡的事物都提不起勁。這種低落並非單純的「心情不好」,而是深入骨髓的疲憊感,難以自拔。

  • 睡眠及食慾異常: 失眠、嗜睡、食慾不振或暴食,這些都是身體對心理壓力的反應。 這些生理上的變化,往往與情緒問題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 能量缺乏及疲憊感: 即使充足睡眠,仍然感到持續性的疲憊,沒有活力去面對生活中的挑戰。這與一般的疲勞不同,是一種深入肌膚的倦怠,讓你感到無力且絕望。

  • 焦慮不安: 莫名的焦慮、擔心、害怕,甚至伴隨生理症狀,例如心跳加速、呼吸困難、冒冷汗等。 這種焦慮不只是偶爾的緊張,而是持續性的、難以控制的不安。

  • 行動遲緩或亢奮: 行動遲緩可能是憂鬱症的表現,例如反應變慢、動作遲滯;而過度亢奮則可能是躁鬱症的徵兆,例如話多、精力充沛、做事衝動。

  • 認知功能改變: 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困難等,這些都可能是心理疾病的警訊。

如果以上徵兆持續存在並嚴重影響你的日常生活,例如工作、學業、人際關係等,請務必尋求專業協助。 你可以尋求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的協助。 他們可以透過專業評估,判斷你的狀況,並提供適切的治療方案。

記住,尋求協助並非軟弱的表現,而是勇敢面對自己,積極追求身心健康的表現。 別讓負面情緒獨自吞噬你,讓專業人士伸出援手,協助你走出陰霾,擁抱更美好的生活。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讓你的身心獲得最佳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