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傷需要看醫生嗎?

0 瀏覽次數

嚴重肌肉拉傷或超過三個月未癒,應尋求醫生協助。 專業醫師會評估傷勢,必要時進行手術修復斷裂肌腱或韌帶,大多數情況則以休息、保護及藥物治療,促進組織再生修復。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拉傷,你該去看醫生嗎?肌肉疼痛的自我判斷與就醫時機

運動健身蔚為風潮,然而伴隨而來的肌肉拉傷卻也成為許多人的困擾。輕微的拉傷或許可以自行處理,但嚴重的拉傷則需要專業醫療介入。究竟什麼時候該去看醫生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肌肉拉傷,指的是肌肉纖維或肌腱因過度伸展或撕裂所造成的損傷。從輕微的拉扯到完全斷裂,嚴重程度不一。輕微拉傷可能只是局部痠痛,幾天內就能自行恢復;但嚴重的拉傷則會伴隨劇烈疼痛、腫脹、瘀青,甚至無法正常活動。

那麼,面對突如其來的肌肉拉傷,我們該如何判斷是否需要就醫呢?以下提供幾個重要的參考指標:

一、疼痛程度:

  • 輕微疼痛: 肌肉緊繃、痠痛,但活動範圍不受限,可以嘗試冰敷、休息觀察。
  • 中度疼痛: 活動時疼痛加劇,伴隨些微腫脹,建議停止運動,並考慮就醫評估。
  • 劇烈疼痛: 無法忍受的疼痛,伴隨明顯腫脹、瘀青,甚至聽到「啪」的斷裂聲,應立即就醫。

二、活動能力:

  • 活動自如: 雖然肌肉痠痛,但不影響日常活動,可以先觀察。
  • 活動受限: 某些動作會引發疼痛,例如彎腰、抬腿,建議減少活動量並就醫檢查。
  • 無法活動: 完全無法使用受傷的肌肉,例如無法行走、提物,必須立即就醫。

三、受傷時間:

  • 急性期 (72小時內): 著重於冰敷、抬高患肢、加壓包紮等措施,減輕疼痛和腫脹。
  • 亞急性期 (72小時後): 疼痛減輕後,可以開始進行輕微的伸展運動,促進血液循環。
  • 慢性期 (超過三個月): 如果超過三個月仍未痊癒,或是疼痛反覆發作,務必就醫檢查,排除其他潛在問題。

四、特殊情況:

  • 聽到「啪」的斷裂聲: 可能是肌腱或韌帶斷裂,需要立即就醫。
  • 關節不穩定: 受傷部位的關節感覺鬆動或不穩,可能伴隨韌帶損傷,需要進一步檢查。
  • 出現麻木或刺痛感: 可能壓迫到神經,需要就醫評估。

五、就醫的益處:

專業醫師能透過詳細的理學檢查、影像學檢查 (例如X光、超音波、核磁共振) 等,精確診斷傷勢的嚴重程度,並提供適切的治療方案。例如:

  • 藥物治療: 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等,可以減輕疼痛和發炎反應。
  • 物理治療: 透過熱敷、電療、超音波等,促進組織修復和恢復功能。
  • 注射治療: 例如局部注射類固醇,可以減輕發炎和疼痛。
  • 手術治療: 針對嚴重的肌腱或韌帶斷裂,可能需要手術修復。

總而言之,肌肉拉傷的處理方式取決於傷勢的嚴重程度。輕微的拉傷可以透過自我照護得到改善,但如果出現上述的警訊,或是超過三個月仍未痊癒,請務必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以免延誤治療,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切勿輕忽身體發出的警訊,及早就醫才能確保早日康復,重拾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