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肌少症,須符合哪些條件?

2 瀏覽次數

自我檢測後,若SARC-F評估大於4分,可能罹患肌少症。醫師會進一步評估握力、起立速度、走路速度,並加入平衡測試,綜合判斷是否確診。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確診肌少症:你必須了解的評估條件與過程

隨著台灣社會邁入高齡化,肌少症(Sarcopenia)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健康隱憂。它不僅影響生活品質,更增加跌倒、骨折及死亡風險。但究竟什麼樣的條件才符合肌少症確診?單純依靠自我檢測是否足夠?讓我們深入探討肌少症的診斷流程。

坊間流傳的SARC-F問卷,是一個方便的自我評估工具,能初步篩選肌少症的高風險族群。SARC-F包含五個關於肌肉力量、體能和體重下降的問題,每個問題回答「是」則得一分,總分越高表示肌少症的風險越高。然而,SARC-F評估得分超過4分,僅代表您可能罹患肌少症,並非最終診斷。 它僅是引導您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的第一步。

因為肌少症的診斷並非單純依賴問卷調查,而是需要結合客觀的臨床評估。專業醫師會透過更全面的評估方式,確認是否符合診斷標準。目前國際上普遍接受的診斷準則,主要包含以下三大面向:

一、低肌肉質量: 這通常以肌肉量與身高平方之比(肌肉質量指數,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 ASMI)來評估。 醫師會透過身體組成分析儀器(例如DEXA掃描、BIA等)精準測量您的肌肉質量,並與標準值比較,判斷是否過低。不同年齡層和性別的標準值有所差異,醫師會依據您的個案情況進行判斷。單純的體重減輕並不代表肌肉質量流失,因此這一步驟至關重要。

二、低肌肉力量: 這部分通常以握力測試為主。醫師會使用握力計測量您雙手最大握力,並根據您的年齡、性別和身高等因素,判斷握力是否低於標準值。 握力測試簡便易行,但需要正確的測量方法才能確保結果的準確性。除了握力,醫師也可能根據情況評估其他肌肉力量指標。

三、低體能表現: 這部分則著重於評估您的步行速度和起立速度。醫師會要求您完成特定動作,並測量完成所需時間。步行速度是指在平地上以正常速度行走4公尺所需時間;起立速度則是指從椅子上站起來再坐下的速度。這些指標反映了您的整體體能狀況,以及維持日常活動的能力。此外,平衡測試也常被納入評估,以評估跌倒風險。

綜合判斷: 醫師並非單純根據以上三個面向中的單一指標來診斷肌少症,而是將肌肉質量、肌肉力量和體能表現三者綜合考量。 符合一定標準者才會被診斷為肌少症。 此外,醫師也會考量您的病史、生活習慣、用藥狀況等因素,以進行更精確的診斷。

因此,即使SARC-F評估結果超過4分,也不代表您一定罹患肌少症。 及時就醫,接受專業醫師的全面評估,才是確診肌少症的正確途徑。 透過專業的診斷,才能獲得更精準的治療建議,預防肌少症帶來的健康風險,提升生活品質。 千萬不要輕忽肌少症的威脅,積極預防及早期介入才能有效改善您的肌力與體能,享受健康樂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