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固醇指數多少要吃藥?

3 瀏覽次數

血膽固醇過高恐增心血管風險!建議總膽固醇低於200mg/dL,LDL低於130mg/dL,HDL則高於或等於35mg/dL為佳。 數值介於200-239mg/dL或LDL在130-159mg/dL之間,則需密切監控。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膽固醇指數多少需要吃藥? 一份台灣在地觀點的實用指南

許多人對「膽固醇」這個詞並不陌生,但對於什麼樣的數值代表健康,什麼時候需要透過藥物介入治療,卻往往一知半解。尤其在台灣,飲食習慣偏向高油、高鹽,更需要對膽固醇保持警覺。這篇文章將以更貼近台灣生活習慣的方式,深入淺出地說明膽固醇指數與用藥之間的關係。

首先,我們要了解膽固醇並非全然有害。事實上,它是人體細胞膜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參與製造荷爾蒙及維生素D。問題在於「量」:過多的膽固醇,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那麼,膽固醇的理想數值應該是多少呢?

一般來說,理想的膽固醇數值如下:

  • 總膽固醇: 低於 200 mg/dL
  •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 低於 130 mg/dL。 但若已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目標值會更嚴格,通常會要求低於 70 mg/dL 或 100 mg/dL。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 高於或等於 35 mg/dL,最好高於 40 mg/dL。 HDL-C 被稱為「好膽固醇」,數值越高越好。
  • 三酸甘油脂: 低於 150 mg/dL

當膽固醇數值超標時,是否立即需要吃藥呢?答案是不一定。

醫生通常會綜合考量以下因素,決定是否需要藥物治療:

  1. 膽固醇數值高低: LDL-C 數值越高,風險越高。
  2. 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 醫生會評估患者的年齡、性別、家族病史(例如:早發性心臟病)、是否抽菸、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因素,計算出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3. 其他疾病: 若已罹患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中風)、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用藥標準會更加嚴格。
  4. 生活方式: 是否能透過飲食調整、運動、戒菸等方式改善膽固醇數值。

哪些情況下可能需要考慮藥物治療?

  • 高風險族群: 已經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患者,即使膽固醇數值略高,也可能需要藥物控制。
  • 中等風險族群: LDL-C 數值明顯超標,且無法透過生活方式調整降低。
  • 高膽固醇血症家族史: 若家族成員有早發性心臟病病史,且自身膽固醇數值偏高,醫生可能會建議提早用藥。

藥物治療的目的是什麼?

藥物治療的主要目的是降低 LDL-C 數值,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常用的降膽固醇藥物包括:

  • 史他汀 (Statins): 最常見的降膽固醇藥物,可以有效降低 LDL-C。
  • 膽固醇吸收抑制劑 (Ezetimibe): 抑制腸道吸收膽固醇,降低 LDL-C。
  • PCSK9 抑制劑: 一種較新的降膽固醇藥物,效果顯著,但價格較高。

重要提醒:

  • 不要自行判斷是否需要用藥,一定要諮詢醫生。
  • 即使開始用藥,仍需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戒菸、控制體重等。
  • 定期追蹤膽固醇數值,並與醫生討論藥物劑量及副作用。

總之,膽固醇管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定期檢查、積極調整生活方式,必要時配合藥物治療。 台灣的醫療資源豐富,只要與醫生充分溝通,就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膽固醇管理方案,守護心血管健康。 請記住,預防勝於治療,從年輕開始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才是遠離心血管疾病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