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硬化指數多少正常?

14 瀏覽次數

踝臂指數(ABI)介於0.9至1.3屬正常範圍,低於0.9則可能表示動脈阻塞,數值越低,阻塞越嚴重,及時就醫才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血管硬化,這個聽起來就讓人心頭一緊的名詞,其實是許多慢性疾病的潛在元兇,而評估血管硬化的程度,踝臂指數(ABI)扮演著關鍵角色。那麼,究竟血管硬化指數多少才算正常呢?這篇文章將深入淺出地說明,讓您更了解自身血管健康。

許多人聽到「血管硬化」就聯想到可怕的心臟病或中風,事實上,血管硬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初期可能毫無症狀,等到出現明顯不適,往往已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因此,定期檢測,及早發現,及早預防,至關重要。

而踝臂指數(ABI)正是評估周邊動脈疾病(PAD),也就是血管硬化程度的重要指標。它透過比較腳踝與手臂的血壓來計算,反映出腿部動脈的血流情況。

正常的踝臂指數(ABI)介於 0.9 至 1.3 之間。 這個範圍表示您的腿部動脈血流良好,沒有明顯的阻塞現象。然而,這僅是一個參考值,並非絕對標準。 影響ABI的因素很多,例如年齡、性別、體重、甚至測量時的姿勢都可能造成些微差異。 因此,單純依靠一個數值下結論是不夠謹慎的。

如果您的ABI低於 0.9,則可能表示腿部動脈存在阻塞。 數值越低,阻塞越嚴重,也意味著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越高。 例如,ABI值介於 0.7 到 0.9 之間,可能代表輕度到中度的周邊動脈疾病;低於 0.7 則可能表示重度阻塞,需要積極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ABI值大於1.3也可能代表某些疾病,例如動脈硬化鈣化等,需要進一步檢查。

然而,ABI並非萬能的診斷工具。有些情況下,ABI值可能無法準確反映病情,例如患有糖尿病的病人,由於動脈鈣化,血管僵硬,ABI值可能呈現假性正常。因此,醫師會根據您的整體健康狀況、病史、症狀以及其他檢測結果,做出綜合判斷。

出現下肢冰冷、麻木、疼痛、間歇性跛行(走路一段時間後疼痛,休息後緩解)等症狀時,更應及早就醫,進行ABI檢測和其他相關檢查。 及早發現血管硬化的問題,可以透過生活習慣的調整(例如戒菸、控制血壓、血糖、血脂,規律運動,均衡飲食),以及藥物治療等方式,有效控制病情發展,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總而言之,血管硬化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健康議題。定期健康檢查,並了解自身血管健康指標,例如ABI,才能及時發現潛在問題,積極預防,守護您的心血管健康,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切勿自行解讀ABI數值,如有任何疑慮,請諮詢您的醫師,獲得專業的評估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