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衰竭的指數是多少?

4 瀏覽次數

心臟衰竭的嚴重程度,以射血分率 (EF) 判斷。EF 大於 50% 為功能保留型,小於 40% 為功能衰退型,40-49% 則介於兩者。不同 EF 水準,治療藥物選擇亦有所不同。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心臟衰竭,如同一個逐漸漏水的屋頂,讓負責輸送血液的強大幫浦 – 心臟 – 無法負荷其工作。 要評估這個「漏水」的嚴重程度,我們並非僅憑感覺,而是仰賴精密的醫學數據,其中最關鍵的指標便是「射血分率」(Ejection Fraction, EF)。

射血分率,簡單來說,是指心臟每次收縮時,有多少百分比的血液被有效地泵出心臟。 它就像一個效率指標,反映心臟的搏出能力。這個百分比越高,表示心臟的功能越好;反之,則表示心臟的功能越差。

一般來說,我們以射血分率來判斷心臟衰竭的嚴重程度,並進而決定治療策略。 雖然並沒有一個單一的指數能完整概括心臟衰竭的複雜性,但射血分率卻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參考依據。

關鍵的 EF 水準與其臨床意義:

  • EF > 50%:功能保留型心臟衰竭 (HFpEF):這代表心臟每次收縮仍能有效排出超過一半的血液,其問題並非在於心臟收縮力不足,而是可能源於心臟舒張功能受損,導致血液無法順利進入心臟,造成心臟負擔增加。這類型的患者常常合併有高血壓、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 EF 40-49%:介於功能保留型與功能衰退型之間:此區間的患者,心臟功能介於正常與衰退之間,需要密切追蹤和評估,其治療策略也較為複雜,需要根據患者的個別情況量身定制。

  • EF < 40%:功能衰退型心臟衰竭 (HFrEF):這表示心臟每次收縮只能排出少於 40% 的血液,代表心臟的收縮能力明顯下降,是心臟衰竭較為嚴重的狀態。 這類型的患者通常會出現明顯的症狀,例如呼吸困難、疲倦、水腫等。

治療藥物的選擇與 EF 的關聯性:

不同的 EF 水準,會影響醫師在治療藥物上的選擇。例如,針對功能衰退型心臟衰竭 (HFrEF),可能需要使用ACE抑制劑、ARB、beta阻斷劑等藥物來改善心臟功能;而針對功能保留型心臟衰竭 (HFpEF),則可能著重於控制血壓、血糖及改善心臟舒張功能的藥物。 因此,精準判斷射血分率,對於擬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至關重要。

總之,射血分率並非心臟衰竭診斷的唯一指標,但它確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協助醫生評估病情嚴重程度,並選擇合適的治療策略。 若您有任何關於心臟健康方面的疑慮,務必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與治療。 切勿自行根據網路資訊判斷病情,延誤就醫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