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服用止痛劑可能造成哪一種腎臟疾病?

4 瀏覽次數

長期大量服用止痛藥,尤其是混合型止痛藥,可能導致腎臟血流量減少,進而造成腎乳頭壞死及腎功能損傷。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長期服用止痛劑,尤其是含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成分的藥物,例如布洛芬、萘普生、雙氯芬酸等,以及含有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普拿疼主要成分)與其他止痛成分的複方止痛藥,都可能增加罹患一種稱為「止痛劑腎病變」(Analgesic Nephropathy)的風險。

止痛劑腎病變是一種慢性腎臟疾病,主要由長期過量服用止痛藥引起。它會損害腎臟的髓質,尤其是腎乳頭區域。腎乳頭是腎臟收集尿液的部位,長期暴露於止痛藥的毒性代謝物下,會導致腎乳頭缺血、壞死,甚至脫落,最終造成腎功能衰竭。

除了腎乳頭壞死,止痛劑腎病變還可能引發慢性間質性腎炎,導致腎臟組織發炎、纖維化,進而影響腎臟過濾血液和排出廢物的能力。

這種腎病變的症狀早期通常不明顯,可能僅出現輕微的蛋白尿或血尿。隨著病情進展,可能會出現腰痛、貧血、高血壓、水腫等症狀,最終導致慢性腎衰竭,需要洗腎或腎臟移植。

需要注意的是,每個人對止痛藥的耐受性不同,即使是按照醫生指示的劑量服用,也可能發生腎損害。因此,長期服用止痛藥的患者應定期監測腎功能,並與醫生討論替代療法,例如物理治療、針灸等,以減少對止痛藥的依賴。此外,避免自行購買及服用成藥,尤其要避免同時服用多種止痛藥,或將止痛藥與酒精或其他藥物混合使用,以降低腎臟損害的風險。

總之,止痛藥雖然能有效緩解疼痛,但長期大量服用可能造成嚴重的腎臟損害。務必謹慎使用止痛藥,並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藥物和劑量,才能保障腎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