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人格是精神疾病嗎?
你心中的另一個他/她:解開雙重人格的迷思
「我好像不是我。」這句話,聽起來像是電影情節,卻可能是罹患解離性身分疾患(DID,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舊稱多重人格障礙)者的真實心聲。 坊間常以「雙重人格」簡稱,但實際上,DID遠比單純的「兩個靈魂共處一體」複雜許多,更非一種單純的「人格分裂」。 它是一種精神疾病,且其成因、症狀與治療都需專業評估與理解。
文章開頭提到「多重人格障礙」確實較為人知,但「解離性身分疾患」才是目前精神醫學界採用的正式名稱。 這也反映了對此疾病理解的演進。 過去,人們往往將DID浪漫化,賦予其神秘色彩,甚至與靈異現象連結。 然而,現代醫學已證實,DID並非超自然現象,而是源於嚴重的童年創傷,例如長期遭受身體或性虐待、嚴重忽視或其他創傷性事件。 這些創傷經驗導致兒童發展出解離機制,作為保護自身心理的防衛策略,將痛苦的記憶與經歷隔離,形成不同的「人格」來應對。
這些「人格」並非獨立自主的存在,而是受害者為應對創傷而創造出的不同自我狀態。 它們可能擁有不同的名字、性別、年齡、個性、記憶和行為模式,甚至不同的身體症狀。 想像一下,一個孩子在面對虐待時,會發展出一個「順從」的人格來安撫施虐者,另一個「反抗」的人格來隱藏內心的憤怒與痛苦,還可能有一個「兒童」人格來保存童年的純真與無助。 這些人格之間的切換,可能是突然的、毫無預警的,也可能由某些特定的事件或情緒觸發。
因此,DID患者的生活充滿挑戰。 他們可能經歷記憶斷片、身份混亂、情緒不穩定,甚至出現自殘或自殺傾向。 由於不同人格的記憶和經驗並不共享,患者也難以整合自身生活,造成人際關係、學業或工作上的困難。 這並非「人格分裂」,而是「人格片段化」,是創傷後的一種保護機制失控所造成的後果。
值得強調的是,DID的診斷需要由專業的精神科醫師進行,需經過詳細的臨床訪談、心理測驗和排除其他精神疾病的可能性。 治療過程通常需要長時間的心理治療,例如創傷焦點治療 (Trauma-focused therapy)、催眠治療等,協助患者重新整合人格,面對並處理過去的創傷經驗。 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對患者的康復也至關重要。
總之,解離性身分疾患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而非戲劇化的「雙重人格」。 了解其成因和症狀,才能破除迷思,以同理心和專業協助,幫助患者走出陰影,重拾完整的人生。 避免以獵奇眼光看待DID患者,給予他們理解、支持與專業的醫療協助,才是社會應有的責任。
#心理疾病#精神疾病#雙重人格對答案提出建議:
感謝您提供的建議!您的反饋對我們改進答案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