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量表幾歲不用?

5 瀏覽次數

政府自2023年取消80歲以上長者巴氏量表評估,並逐步放寬門檻。2024年通過《就業服務法》修正案,70至79歲癌症二期以上者亦免除巴氏量表。此政策隱藏潛在風險,值得關注。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巴氏量表鬆綁:高齡照護的理想與現實?

近年來,巴氏量表在高齡照護領域的角色備受爭議。一方面,這項評估工具被視為長照資源分配的依據,用以評估長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並決定是否符合申請相關補助或服務的資格。另一方面,其僵化的評估方式與繁瑣的申請流程,也飽受批評,認為未能精準反映長者的真實需求,甚至成為許多家庭取得長照資源的阻礙。

政府為了解決此問題,自2023年起逐步放寬巴氏量表的使用限制。從最初取消80歲以上長者的巴氏量表評估,到2024年《就業服務法》修正案,將70至79歲癌症二期以上者納入免除巴氏量表的範圍,都展現了政府簡化申請流程、擴大服務對象的決心。然而,這項政策在看似便民的背後,也潛藏著一些值得深思的風險。

首先, 風險在於需求的誤判與資源的錯置。 巴氏量表雖然並非完美,但至少提供了一個量化的評估標準。取消巴氏量表,仰賴其他評估方式,例如醫療診斷證明或個案訪視,固然可以更彈性地評估長者的狀況,但也可能因為評估者的主觀判斷或經驗不足,導致需求評估失準。例如,一位癌症二期的長者,或許生活可以自理,但精神上的壓力與照護需求卻鮮為人知。若僅憑疾病診斷就給予長照資源,可能造成資源浪費,甚至無法滿足長者真正需要的協助。

其次, 簡化申請流程可能導致審核標準的模糊化。 免除巴氏量表後,相關單位需要建立一套更完善的替代評估機制,確保資源能確實流向真正需要幫助的長者。如果沒有明確的審核標準,可能會出現申請資格認定上的灰色地帶,甚至造成不公平的現象。舉例來說,同樣是75歲的癌症患者,一位生活起居完全需要他人協助,另一位則僅在部分生活面向需要支援,在沒有量化標準的情況下,如何公平分配資源,將是一大挑戰。

再者, 忽略了不同族群的特殊需求。 巴氏量表的設計並非適用於所有族群,例如,失智症患者的生活功能變化快速,巴氏量表可能無法準確反映其真實情況。因此,在鬆綁巴氏量表的同時,更應該針對不同疾病或特殊需求的長者,設計更精準、更適切的評估工具,才能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照護理念。

總而言之,政府鬆綁巴氏量表的政策,是為了簡化長照服務申請流程,讓更多長者能更容易獲得所需的資源。然而,在追求便利性的同時,我們也必須謹慎思考潛在的風險。如何建立一套更完善、更公平、更貼近長者需求的評估機制,才能確保珍貴的長照資源,能真正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讓高齡生活更有品質,更有尊嚴。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整個社會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