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情況要通波仔?

0 瀏覽次數

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達 70% 以上,或是因急性冠心病入院,可能需要「通波仔」。「通波仔」是微創手術,傷口小,成功率高。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心臟警訊別輕忽:什麼情況需要「通波仔」?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飲食習慣西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逐年攀升。其中,「冠狀動脈心臟病」(俗稱冠心病)更是威脅健康的隱形殺手。當冠狀動脈因脂肪、膽固醇等物質堆積形成斑塊,導致血管狹窄甚至阻塞時,心肌便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和養分,進而引發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甚至可能導致心肌梗塞,危及生命。

面對冠心病,除了藥物治療與生活習慣調整外,「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簡稱 PCI),也就是俗稱的「通波仔」手術,是重要的治療選項之一。但究竟在什麼情況下,醫生會建議進行「通波仔」呢?

一般來說,以下幾種情況可能需要考慮「通波仔」:

  • 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嚴重: 透過心導管檢查,若發現主要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已達 70% 以上,表示心肌供血量明顯不足,容易引發心絞痛,甚至增加心肌梗塞的風險。此時,「通波仔」能有效撐開狹窄血管,恢復心臟血流供應。

  • 急性冠心病發作: 當發生 不穩定型心絞痛急性心肌梗塞 時,代表冠狀動脈已嚴重阻塞,心肌正處於缺氧狀態,需要緊急開通血管。此時,「通波仔」能迅速恢復心臟的血液供應,減少心肌損傷,降低死亡風險。

  • 藥物治療效果不佳: 即使透過藥物控制,心絞痛症狀仍持續發生,影響生活品質,或是藥物副作用過大,無法有效控制病情,也可能需要考慮「通波仔」。

  • 特定部位的狹窄: 有些狹窄位置較危險,例如左主幹冠狀動脈,一旦阻塞可能導致嚴重後果。即使狹窄程度未達 70%,醫師也可能建議積極治療,避免未來發生更嚴重的問題。

「通波仔」的優勢:

相較於傳統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通波仔」屬於微創手術,具有以下優勢:

  • 傷口小: 手術通常僅需在手腕或鼠蹊部開一個小傷口,術後恢復較快。
  • 手術時間短: 手術時間通常較短,能減少患者的痛苦和壓力。
  • 成功率高: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通波仔」的成功率已相當高。

重要的是與醫師充分溝通:

「通波仔」並非萬靈丹,並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適合接受此手術。在決定是否進行「通波仔」之前,務必與心臟科醫師進行充分的溝通,了解手術的必要性、風險與益處,以及術後需要注意的事項。此外,生活習慣的改變也至關重要,包括戒菸、健康飲食、適度運動,才能有效預防冠心病復發,維持心臟健康。

總之,「通波仔」是治療冠心病的重要選擇之一,但並非唯一的解決方案。透過了解自身病情,與醫師充分溝通,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才能有效守護心臟健康,擁有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