翹課可以記警告嗎?

5 瀏覽次數

高中曠課懲處惹議!記警告恐重複懲罰,全台近50校校規待修正,教育部要求最遲111學年前完成。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高中翹課記警告?校規修訂刻不容緩的教育課題

最近高中生曠課受罰引發熱議,許多學校將曠課直接記警告的作法,飽受批評,認為此舉恐構成重複懲罰,加深學生與學校間的隔閡,而非真正解決問題。教育部更指出,全台近50所學校的相關校規需要修正,最遲必須在111學年度前完成。這不僅僅是一個校規問題,更凸顯了當前台灣高中教育在懲罰與輔導間的平衡點,亟待重新檢討。

傳統的懲罰導向,往往將曠課視為違規行為,直接祭出警告、記過等處分。然而,如此單一的懲罰模式,忽略了曠課背後的真正原因。學生翹課的原因錯綜複雜,可能源自課業壓力過大、人際關係問題、家庭因素、甚至身心健康狀況不佳。單純以警告懲罰,非但無法解決問題的根源,反而可能加劇學生的逆反心理,讓他們更排斥學校,形成惡性循環。

合理的懲處機制,應建立在了解學生缺課原因的基礎上。學校應主動關懷學生,建立有效的通報機制,及時掌握學生的缺課狀況。當學生曠課時,不應立刻給予懲罰,而是先了解原因,再針對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輔導措施。例如,對於課業壓力大的學生,學校可以提供課業輔導或心理諮商;對於人際關係有問題的學生,則可以協助其與同學和老師溝通;對於家庭因素導致曠課的學生,則應積極與家庭聯繫,提供必要的協助。

當然,這並不代表可以放縱學生的曠課行為。對於屢勸不聽,或有其他惡意行為的學生,學校仍需採取必要的懲處措施。然而,懲處的目的應在於導正學生的行為,而非單純的懲罰。例如,可以透過服務學習、反省報告等方式,讓學生了解自身行為的後果,並從中學習成長。

教育部要求校規修正,是一個積極的信號,顯示政府正積極努力改善現況。然而,校規的修正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改變學校的教育理念,從懲罰導向轉向輔導導向,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發展,營造一個更溫暖、更支持的學習環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解決高中生曠課問題,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學校找到歸屬感,健康快樂地學習成長。 這需要學校、老師、家長和學生共同努力,才能創造一個更友善的教育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