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駕沒超標算酒駕嗎?

6 瀏覽次數

即使未達 0.15 毫克/公升標準,呼氣或血液驗出任何酒精濃度,仍屬酒後駕車,只是未達裁罰標準,不予處罰。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真的沒事嗎?「酒駕沒超標」背後隱藏的風險與真相

許多人對於酒駕的認知,往往停留在「超過 0.15 毫克/公升才會被罰」的刻板印象。但事實上,即使你的酒測值未達這個標準,只要你的呼吸或血液中驗出酒精,都算是酒後駕車,只是因為未達到法律規定的裁罰門檻,所以不會被開罰單。這看似鬆了一口氣,但真的代表「沒事」了嗎?

「未達標準」不代表「零風險」

首先,我們要釐清一個重要的觀念:酒精對駕駛行為的影響,並非線性關係。 意思是說,即使你喝的量不多,酒精仍然會影響你的判斷力、反應速度、協調能力,甚至是視覺敏銳度。這些細微的影響,都可能在緊急情況下讓你無法做出正確的反應,導致事故發生。

想像一下,你喝了一杯啤酒,酒測值剛好卡在 0.1 毫克/公升左右。雖然沒有超過標準,但酒精已經開始作用:你的專注力可能稍微下降、判斷車距的能力可能略微失準、緊急煞車的反應速度可能慢了半秒。在平穩的道路上或許感受不明顯,但當前方突然出現行人、或是需要緊急變換車道時,這半秒的延遲可能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法律沒罰,風險依然存在

雖然法律沒有對未達裁罰標準的酒後駕車行為進行處罰,但這並不代表可以輕忽其潛在風險。我們必須明白,法律的最低標準,並不等於安全的最高標準。法律的裁罰標準,是考量執法成本、舉證難度等因素後,所訂立的一個最低門檻,它並不能完全涵蓋所有潛在的危險。

因此,即使你的酒測值未達 0.15 毫克/公升,也請務必誠實面對自己,評估自身狀況是否適合開車。如果覺得身體反應變慢、精神不佳,或是判斷力受到影響,最好的選擇就是不開車

更深層的道德責任

除了法律層面的考量,我們更應該從道德層面來看待酒後駕車的問題。開車上路,不只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其他用路人的安全負責。酒後駕車,無論酒測值高低,都是一種對他人生命安全的漠視。

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請務必遵守「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的原則。即使只喝了一點點酒,也要謹記「未達標準」不代表「零風險」。可以選擇搭乘計程車、請朋友代駕,或是隔天再開車,這些都是更安全、更負責任的選擇。

結論:安全永遠是第一考量

「酒駕沒超標」或許可以讓你躲過法律的制裁,但卻無法消除潛在的風險。我們應該建立更正確的觀念,將安全放在第一位,無論酒測值高低,只要喝酒了,就堅決不開車。這不僅是對自己的保護,更是對社會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