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害賠償如何認定?

5 瀏覽次數

損害賠償需滿足侵權行為、受害損害、及因果關係三要件。 加害者行為違法,受害者因之蒙受財產或非財產損失,且損害與行為有直接或間接關聯。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釐清責任歸屬: 損害賠償認定三要素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意外事件,導致自身權益受損。此時,損害賠償就成了維護自身權益的重要工具。然而,並非所有損害都能獲得賠償,必須符合特定要件才能成立。究竟損害賠償如何認定?本文將深入淺出地為您解析。

損害賠償的成立,關鍵在於證明「侵權行為」、「受害損害」以及「因果關係」三項要素同時存在。簡言之,加害者的行為必須違法,受害者因該違法行為遭受財產或非財產上的損失,且損害與違法行為之間存在直接或間接的關聯性。

一、 侵權行為:責任的根源

侵權行為,指的是加害者違反法律規定,侵害他人權益的行為。侵權行為可分為兩大類:

  • 故意侵權: 加害者明知其行為會造成他人損害,卻執意為之,例如:故意毀損他人財物、散布不實謠言損害他人名譽等。
  • 過失侵權: 加害者並非故意造成損害,而是因為疏忽、輕率或未盡注意義務,導致他人權益受損,例如:駕駛不慎撞傷路人、產品設計瑕疵造成消費者受傷等。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違法行為都能構成侵權行為,必須是法律明文規定應負賠償責任的行為,才能請求損害賠償。

二、 受害損害:權益受損的具體表現

受害損害,指的是受害者因加害者的侵權行為而遭受的實際損失,包含財產損害與非財產損害:

  • 財產損害: 指的是受害者因侵權行為而遭受的金錢上的損失,例如:醫療費用、修繕費用、減少的收入等,可以具體金額計算。
  • 非財產損害: 指的是受害者因侵權行為而遭受的精神上的損害,例如:身體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名譽受損等,較難以具體金額衡量。

三、 因果關係: 連結責任與損害的橋樑

因果關係,指的是加害者的侵權行為與受害者的損害之間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關聯性。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加害者的侵權行為,就不會發生受害者的損害。證明因果關係是請求損害賠償的關鍵,如果無法證明兩者之間的關聯性,即使加害者的行為違法,受害者也無法請求損害賠償。

結語

損害賠償的認定並非易事,需要綜合考量侵權行為、受害損害及因果關係等多項因素。在面對損害賠償問題時,建議諮詢專業律師,透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以確保自身權益得到最完善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