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可以自己去諮商嗎?

5 瀏覽次數

未成年人尋求心理諮商,法律規定需法定代理人陪同,但家長認知不足或抱持偏見,常使青少年求助無門,即使察覺自身需要協助,也難以跨出第一步。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偷偷藏起來的痛:未成年人尋求心理諮商的困境與出路

「我沒事,只是有點累。」這是多少青少年面對內心風暴時,習慣使用的掩護詞。青春期,本就充滿了變動與挑戰:學業壓力、人際關係的複雜、自我認同的探索,以及可能經歷的家庭變故或創傷,都可能壓得他們喘不過氣。然而,許多青少年即使察覺自己需要協助,卻因種種阻礙而無法尋求心理諮商,讓小小的傷口在沉默中潰爛成難以癒合的傷疤。

法律規定,未成年人接受心理諮商,原則上需要法定代理人(通常是父母)的同意與陪同。這項規定,本意是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確保諮商過程的安全和有效性。然而,現實情況卻是,這道法律的「保護傘」反而成了許多青少年求助路上的絆腳石。

許多家長缺乏心理健康相關的知識,誤解諮商的意涵,將其視為「有病」的標籤,甚至將孩子尋求協助的行為解讀為「不聽話」、「叛逆」。他們可能因擔心社會眼光、害怕孩子被貼上負面標籤,或是基於傳統觀念,而拒絕或阻礙孩子接受專業協助。有些家長更可能將孩子的困境歸咎於自身的教養方式,產生防衛心理,無法客觀看待問題的嚴重性。這種情況下,青少年即使鼓起勇氣想要開口求助,卻可能遭遇家長的否定、責備,甚至被斥責為「小題大作」,讓他們更加孤立無援,將痛苦深埋心底。

更令人擔憂的是,有些青少年所面對的問題,例如家庭暴力、性侵害等,正是來自於法定代理人本身。在這種情況下,向父母尋求協助顯然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造成更大的危險。

那麼,未成年人真的就無路可走了嗎?當然不是。

雖然法律規定需要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但仍有一些管道可以協助青少年突破困境:

  • 學校輔導老師: 學校輔導老師是青少年可以信任的對象,他們可以提供初步的輔導,並協助聯繫相關資源,例如心理諮商機構或社工單位。
  • 信任的親友: 如果青少年有信任的親友,例如祖父母、阿姨、叔叔等,可以尋求他們的協助和支持,協助與父母溝通。
  • 青少年友善的諮商機構: 部分諮商機構針對青少年提供友善的服務,並了解青少年獨特的困境,例如提供匿名諮詢或彈性安排諮商時間。 這些機構也可能協助青少年與家長溝通,橋樑雙方的隔閡。
  • 緊急求助管道: 面對緊急情況,例如遭受家庭暴力或性侵害,青少年可以撥打113保護專線或尋求其他緊急協助管道。

尋求心理諮商,不是一種恥辱,而是一種勇氣。它代表著青少年願意面對自己的困難,並積極尋求改變。 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更友善、更包容的社會環境,讓所有青少年都能夠更容易地獲得他們需要的協助,不再讓那些偷偷藏起來的痛,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家長們也需要提升心理健康知識,理解青少年內心的掙扎,成為孩子堅實的後盾,而不是阻礙他們成長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