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災害類型有哪些?

10 瀏覽次數

常見職業災害涵蓋墜落、滾落、物體飛落、機械夾捲、火災爆炸、化學性危害及生物性危害等,威脅勞工安全。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職場暗流:解構台灣常見職業災害類型

台灣經濟蓬勃發展,勞工貢獻至鉅,然而,職場環境潛藏著各式各樣的危險,這些威脅勞工身心健康的「職業災害」,其類型繁多,遠非一般人所能想像。 看似安全的職場,其實暗藏著許多潛在的危機,輕則造成輕微傷病,重則危及生命,甚至造成終身殘疾。因此,深入了解職業災害的類型,才能有效預防及降低風險。

常見的職業災害類型,可以從危害的來源及形式進行分類,大致包含以下幾種:

一、物理性危害: 這是最直觀也最常發生的職業災害類型,主要來自於物理因素對人體的傷害,例如:

  • 墜落、滾落: 從高處墜落是造成嚴重傷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建築業、高空作業等產業尤為常見。滾落則可能發生在斜坡、坑洞等處,造成骨折、挫傷等傷害。這類災害往往與缺乏安全防護措施、工作場所環境不良息息相關。

  • 物體飛落、衝擊: 在生產線、工廠等環境,機器運轉過程中可能產生飛濺的碎片、掉落的工具或材料,造成人體的衝擊傷害,例如眼睛受傷、頭部受傷等。這類災害需要加強設備維護,並落實個人防護措施,例如配戴安全帽、護目鏡等。

  • 機械夾捲、擠壓: 大型機械設備的運作,存在著夾捲、擠壓的風險,尤其是缺乏完善安全裝置或操作不當的情況下,容易造成肢體斷裂、嚴重挫傷等不可逆的傷害。定期檢修機械設備,以及嚴格的作業流程,是降低此類災害的關鍵。

二、化學性危害: 接觸有害化學物質是另一類常見的職業災害,這些物質可能經由吸入、皮膚接觸或誤食等途徑進入人體,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引發癌症、基因突變等嚴重疾病。例如:石棉、重金屬、有機溶劑等。預防措施包括:完善的通風系統、個人防護裝備 (例如防毒面具、防護衣) 的使用,以及正確的化學品操作與儲存程序。

三、生物性危害: 與生物體接觸所造成的危害,例如:感染疾病、過敏反應等。醫療保健人員、農業工作者、實驗室人員等職業,更容易遭受此類危害。 有效的預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種、個人防護裝備的使用、環境消毒以及良好的衛生習慣。

四、火災爆炸: 易燃易爆物品的儲存、使用不當,或電氣設備故障等,都可能引發火災爆炸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 這類災害需要嚴格遵守消防安全規範,加強防火防爆措施,並進行定期的消防演練。

五、其他危害: 除了上述幾種常見的災害類型外,還有一些其他需要關注的職業災害,例如:噪音危害、振動危害、電磁輻射危害、心理壓力等,這些因素長期累積,也可能造成勞工的身心健康損害。

了解這些職業災害的類型,並積極採取預防措施,是保障勞工安全與健康的基石。政府、雇主和勞工都應共同努力,建立安全健康的職場環境,才能創造一個更美好的工作環境,讓每一位勞工都能安心工作,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