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出血是什麼原因?

2 瀏覽次數

顱內出血恐由高血壓、糖尿病、抽菸、肥胖等引起,也與高齡、血管病變、腦血管畸形、凝血問題及藥物使用相關,症狀包含突發神經缺損、頭痛、嘔吐及意識變化。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顱內出血:沉默的腦部危機,成因與徵兆不可不慎

顱內出血,如同腦袋裡的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旦引爆,往往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它指的是腦組織、腦室或蛛網膜下腔內發生的出血現象,不僅直接損害腦細胞,更可能引發腦壓升高、腦疝等危急情況,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場沉默的腦部危機呢?

高血壓:壓力過載的腦血管悲歌

長期高血壓是顱內出血最常見的元兇之一。高血壓如同對腦血管施加持續的壓力,使血管壁變得脆弱且易於破裂。當血壓突然飆升,特別是老年人或本身血管彈性不佳者,更容易發生出血事件。控制血壓,對於預防顱內出血至關重要。

代謝症候群:甜蜜的負擔,血管的隱形殺手

除了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症和肥胖等代謝症候群,同樣是不可忽視的風險因子。糖尿病會加速血管硬化,高膽固醇則會導致血管壁堆積斑塊,這些都會降低血管的彈性,使其更容易受到傷害。肥胖則往往與高血壓、高血脂等問題並存,進一步增加顱內出血的機率。

不良生活習慣:慢性自殺,一步步逼近風險

抽菸是明確的血管殺手。菸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質會損害血管內皮細胞,加速血管硬化,提高血栓形成的風險,進而增加顱內出血的可能性。長期酗酒也會對血管造成損害,並可能影響凝血功能,增加出血風險。

年齡:時間的刻痕,血管的脆弱提醒

隨著年齡增長,血管壁逐漸老化、彈性降低,更容易受到高血壓等因素的影響而破裂出血。高齡族群因此成為顱內出血的高危險群。

潛在血管病變:隱藏的炸彈,隨時可能爆發

有些人在先天或後天因素影響下,可能存在腦血管畸形,例如動靜脈畸形、海綿狀血管瘤等。這些血管結構異常的部位,血管壁相對薄弱,更容易發生出血。

凝血功能異常:血液失控,防禦機制崩潰

凝血功能異常,例如血友病、血小板低下等,會影響血液的正常凝固,增加出血的風險。服用抗凝血藥物,例如華法林,雖然可以預防血栓,但也可能增加出血的風險,需要謹慎評估並定期監測。

其他因素:不可忽視的潛在推手

頭部外傷、腫瘤、感染等也可能導致顱內出血。某些藥物,例如類固醇,長期使用也可能增加血管脆弱性。

警惕徵兆: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顱內出血的症狀因出血部位、出血量而異,但常見的徵兆包括:

  • 突發性劇烈頭痛
  • 噁心、嘔吐
  • 意識不清、嗜睡
  • 單側肢體無力、麻木
  • 口齒不清、說話困難
  • 視力模糊、複視
  • 癲癇

如果出現以上任何症狀,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診斷和治療。時間就是腦,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顱內出血帶來的傷害,保護腦部健康。

總之,顱內出血的成因複雜,預防勝於治療。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控制慢性疾病、定期健康檢查,並留意身體發出的警訊,才能遠離這場沉默的腦部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