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怎麼做出來的?

1 瀏覽次數

從熔煉去除雜質,提煉成多晶矽後,再以精密拉晶法,讓熔融的多晶矽在單晶矽棒上緩慢冷卻凝固,形成結構完整、排列有序的單晶矽,成為半導體的基底。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500 字解說:半導體是怎麼做出來的?

半導體晶片,這個現代科技的基石,其製造過程宛如一場精密的原子級雕刻,從沙粒般的原料到功能強大的晶片,每一步都充滿了科技的奇蹟。這一切,就從一塊看似平凡的石頭——石英開始。

石英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矽(Si)。提煉高純度矽的過程,如同煉金術般精細。首先,石英會在電弧爐中與碳發生反應,初步去除氧元素,得到冶金級矽。但冶金級矽的純度僅有 98% 左右,遠遠達不到半導體的需求。為了獲得更高純度的「電子級矽」,必須進行化學氣相沉積法 (CVD)。將冶金級矽與氯化氫反應生成三氯矽烷,再經過多次蒸餾提純,最後在高溫下與氫氣反應,讓純矽沉積在矽棒上,形成純度高達 99.9999999% (9N) 以上的多晶矽。

得到多晶矽後,接下來的關鍵步驟就是「拉晶」。想像一下,將多晶矽熔化成閃耀的液態,然後小心翼翼地用一顆「種子晶體」(一小塊完美的單晶矽)去觸碰液面。種子晶體就像一個模版,引導熔融的矽原子按照其有序的晶格結構排列。隨著種子晶體緩慢向上拉升,熔融的矽液體會在它下方逐漸冷卻凝固,如同倒掛的冰柱般增長,最終形成一根圓柱形的單晶矽錠,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單晶矽棒」。這個過程稱為「柴可拉斯基法」(Czochralski process),是目前最主要的單晶矽生長方法。拉晶過程的溫度、拉升速度、旋轉速度等參數都必須精確控制,才能確保單晶矽棒的品質和均勻性。

有了高純度的單晶矽棒,接下來就要進行晶圓製造。首先,將矽棒切成薄片,經過研磨、拋光等工序,得到表面平整光滑的矽晶圓。這些晶圓就像畫布,等待著電路圖案的繪製。

在矽晶圓上製作電路的過程,稱為「光刻」。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光罩、光阻劑和蝕刻等技術,將設計好的電路圖案轉移到矽晶圓上。這個過程會重複多次,以形成多層電路結構,就像蓋大樓一樣,一層一層地往上堆疊。

除了光刻,還有離子注入、薄膜沉積、化學機械拋光等一系列複雜的工序,才能最終完成晶片的製造。最後,將晶圓切割成許多小的晶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晶片」,再經過封裝測試,才能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種電子產品的核心元件。

從沙粒到晶片,半導體的製造過程凝聚了人類智慧的結晶,它不僅是科技的奇蹟,更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未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半導體的製造技術也將不斷創新,為我們帶來更多更美好的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