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人格自己會知道嗎?

8 瀏覽次數

多重人格患者通常不知情,不同情境下會展現不同人格特質,例如成年人會以孩童口吻說話,但事後無法記起。 透過他人提醒,可能意識到問題並尋求治療。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鏡中迷途:雙重人格,我知我不知?

「我是誰?」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對多重人格障礙(DID,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患者來說,卻是充滿迷霧的深淵。電影裡的戲劇化呈現,往往將DID描繪成一個個鮮明對立的人格在腦中爭奪主導權,但真實的情況卻更為複雜、更為隱晦,也更令人心碎。

多重人格患者真的「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多重人格嗎?答案並非簡單的「是」或「否」。更精確的說法是:多重人格患者可能全然不知情,也可能部分知情,甚至可能在某些程度上意識到自身的不尋常,卻無法拼湊出完整的真相。

文章開頭提到的「成年人會以孩童口吻說話,但事後無法記起」,這正是DID常見的症狀之一。這些「人格切換」通常發生在壓力或特定情境下。想像一下,你正與朋友愉快地談笑,下一秒卻發現自己語氣、行為、甚至思緒都產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彷彿變成了另一個人。這種經驗對於患者而言,可能只是一種突如其來的「空白」、一種「失憶」,而非意識到自己「人格分裂」的過程。

許多患者在童年時期遭受過創傷,例如嚴重的虐待、忽視或精神創傷。這些經歷讓他們發展出解離機制,以保護自己免受痛苦的記憶侵襲。不同的「人格」就像是一道道防禦工事,各自承擔著不同時期、不同創傷的記憶與情緒。主導人格可能毫無察覺這些「牆後」的存在,甚至完全不記得曾經經歷過那些被壓抑的痛苦。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一些線索可能會逐漸浮現。例如,身邊的人指出他們觀察到的行為異常:「你剛剛好像變了一個人」、「你怎麼會知道這些事?」這些來自外界的反饋,就像一束微弱的光,照亮了患者內心的迷霧。

也有些患者,即使沒有明確的外部提醒,也會察覺到自己內在的不一致性:例如,發現自己擁有截然不同的喜好、記憶斷層、書寫風格迥異,甚至對自己過去的行為感到困惑不解。這些模糊的感受,如同隱約的夢境,讓人感到不安卻又抓不住真相。

因此,DID患者並非全然「不知情」,而是處於一個知與不知的模糊地帶。他們可能對自己人格的複雜性一無所知,也可能隱約感受到某些不尋常,卻缺乏完整清晰的認知。正是這種認知上的缺失,讓他們更需要專業人士的協助,透過心理治療,逐步揭開內心深處的秘密,重建破碎的自我,在「鏡中迷途」中找到回家的路。 這條路漫長而艱辛,但唯有透過理解與接納,才能真正走出陰影,擁抱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