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量多少算肌少症?
肌少症的評估指標包括:
- 骨骼肌肉質量指數 (SMI):男性低於 7.0 公斤/平方公尺;女性低於 5.7 公斤/平方公尺
- 肌力測量:慣用手握力測量,男性低於 26 公斤;女性低於 18 公斤
肌少症:肌肉量只是冰山一角,更要留意肌力與活動力!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總會聽見「肌少症」這個詞彙。但到底什麼是肌少症?肌肉量減少就代表罹患肌少症了嗎?事實上,評估肌少症並非單純看肌肉量,還需要綜合考量肌力與活動能力。
簡單來說,肌少症指的是隨著年齡增長,骨骼肌肉質量減少,同時伴隨著肌力下降,進而影響身體功能,增加跌倒、失能甚至死亡的風險。它不僅僅是肌肉「變少」,更是肌肉「變弱」所導致的後果。
肌肉量多少算肌少症?迷思與真相
許多人誤以為只要肌肉量低於某個標準,就一定是肌少症。雖然肌肉量是重要的指標,但它並非唯一的判斷依據。即使肌肉量看似足夠,但如果肌力不足,仍然可能被診斷為肌少症。
那麼,肌肉量的標準又是如何界定呢?目前常用的評估指標之一是骨骼肌肉質量指數 (SMI),也就是將骨骼肌肉質量除以身高的平方。根據亞洲肌少症共識會議的建議標準:
- 男性:SMI 低於 7.0 公斤/平方公尺
- 女性:SMI 低於 5.7 公斤/平方公尺
然而,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數值僅供參考,醫師會綜合其他指標進行判斷。
除了肌肉量,更重要的是肌力!
肌力是評估肌少症的關鍵指標。就算肌肉量維持在標準之上,但如果肌力明顯下降,仍然需要高度警覺。以下提供常用的肌力測量指標:
- 慣用手握力測量:男性低於 26 公斤;女性低於 18 公斤
透過握力器測量握力,可以初步評估上半身的肌力。除了握力之外,醫師也可能評估下肢肌力,例如站立行走速度或起立坐下測試。
肌少症的診斷:全方位評估不可少
除了肌肉量與肌力,活動能力也是評估肌少症的重要因素。醫師可能會透過詢問病史、觀察步態、進行簡單的運動測試等方式,評估個案的活動功能。
所以,診斷肌少症並非單一指標決定,而是需要醫師進行全方位的評估,包括:
- 肌肉量:利用儀器測量骨骼肌肉質量,並計算 SMI。
- 肌力:透過握力測試或其他方式評估肌力。
- 活動能力:評估行走速度、平衡感、日常生活功能等。
預防勝於治療:及早介入,延緩肌少症發生
預防肌少症的重點在於:
- 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D和其他必需營養素。
- 規律運動:進行阻力訓練(例如舉啞鈴、彈力帶)和有氧運動。
- 維持適當體重:避免過重或過輕。
- 定期檢查: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及早發現潛在問題。
總而言之,肌少症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透過專業醫師進行評估。別再只看肌肉量,更要留意肌力與活動能力。透過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和定期檢查,我們可以積極預防肌少症,維持健康樂活的晚年生活。
#健康#肌少症#肌肉量對答案提出建議:
感謝您提供的建議!您的反饋對我們改進答案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