贍養費通常給多少?

4 瀏覽次數

贍養費酌情而定,考量雙方經濟能力、健康狀況、年齡等因素,並參考各地平均月消費支出(約兩萬餘元),由法院裁定給付方式及金額。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離婚後的生活保障:贍養費的合理範圍與計算

離婚對許多人來說,是人生重要的轉捩點,除了情感上的衝擊外,經濟上的重新適應也至關重要。其中,贍養費的議題往往是離婚協議或訴訟中備受關注的焦點。贍養費的給付,不僅是維護離婚後經濟弱勢一方基本生活權益的保障,更是一種公平正義的體現。然而,贍養費到底該給多少?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需要綜合考量多方因素才能決定的複雜問題。

普遍認為,贍養費並非漫天要價,也非理所當然。法院在裁定贍養費時,會仔細評估以下幾個關鍵要素,力求找到一個平衡點:

  • 雙方的經濟能力: 這無疑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法院會檢視夫妻雙方的收入、財產、負債等狀況,了解離婚後各自的經濟來源是否足以維持基本生活。如果一方經濟狀況明顯較差,例如失業、收入微薄,另一方則經濟能力較佳,則更可能判決給付贍養費。

  • 雙方的健康狀況: 健康狀況直接影響工作能力和生活支出。如果一方因疾病或年邁而喪失或減少工作能力,需要額外的醫療費用支出,法院在考量贍養費時,會將此納入考量。

  • 雙方的年齡: 年齡與再就業的機會息息相關。年紀較大的一方,可能因為體力、技能等因素,在離婚後難以重新進入職場,經濟狀況可能更加困難,因此法院會酌情提高贍養費的金額或延長給付期限。

  • 婚姻持續時間: 婚姻的長短也會影響贍養費的判決。婚姻時間越長,一方對家庭的貢獻(無論是經濟上的或是家庭照護上的)也可能越多,離婚後若經濟陷於弱勢,更應受到保障。

  • 造成離婚的原因: 雖然「無過失主義」逐漸成為主流,但如果離婚的原因是其中一方的重大過錯(例如外遇、家暴等),法院在裁定贍養費時,可能會將此納入考量,判決過錯方給予較高的贍養費,以彌補受害方的損失。

除了上述因素外,法院還會參考當地平均月消費支出作為參考依據。一般而言,台灣各地平均月消費支出大約落在兩萬餘元,但這僅是一個參考值,實際金額還需依照當事人的生活水平、居住地區等因素進行調整。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贍養費的給付方式和金額,並非一成不變。如果離婚後,雙方的經濟狀況、健康狀況等發生重大變化,例如失業、生病、繼承大筆遺產等,都可以向法院聲請調整贍養費的金額或給付方式。

總而言之,贍養費的裁定是一項複雜且細膩的過程,需要法院綜合考量多方因素,才能達到公平合理的結果。建議在面臨離婚時,尋求專業律師的協助,了解自身的權益和義務,才能在離婚後保障自身的生活,重新展開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