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必修一定都要過嗎?

5 瀏覽次數

大學必修課不及格必須重修直到通過;選修課則視系所規定及修畢學分數而定,不及格不一定要重修,但仍需滿足畢業學分要求。學年課跨學期授課,學期課則單一學期完成。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大學必修,一定要「ALL PASS」嗎? 一場關於學習、責任與彈性的思辨

大學,是通往社會的橋樑,也是探索自我、拓展視野的黃金時期。 在這段旅程中,我們無可避免地會遇到各式各樣的課程,其中又以「必修」二字,最令人感到壓力。 網路資訊常常提及「大學必修課不及格必須重修直到通過」,這句話是真的嗎? 又為何必修課如此重要,非得「ALL PASS」不可?

答案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的。 大學必修課,通常都需要通過才能畢業。 如同標題所述,必修課通常是奠定專業基礎、培養關鍵能力的基石。 舉例來說,醫學系的解剖學、電機系的電路學、法律系的民法總則,都屬於這類課程。 這些科目往往是後續進階課程的先決條件,若未通過,不僅會阻礙學習進度,更可能影響未來專業發展。

然而,「一定要ALL PASS」並非唯一的答案。 讓我們更深入地探討這個議題,思考背後所隱藏的價值觀與學習策略。

「必修課不及格必須重修」背後體現的是一種責任感。 大學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能的人才。 當我們選擇就讀某個科系,就意味著我們對該領域的知識與技能,負有學習的責任。 若是輕易放棄,不僅辜負了學校的資源,也可能影響自身未來的發展。 重修,是給予我們再次學習、彌補不足的機會,提醒我們對自己、對專業負責。

但是,單純的「ALL PASS」並不能保證真正的學習。 如果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那麼即使通過了必修課,也可能失去學習的意義。 因此,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更有效地學習,將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能力?

除了責任感,大學教育也應該強調彈性與自我探索。 有時候,我們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導致必修課成績不理想。 可能是選課時的考量不周、學習方法不適合、甚至是身心狀況受到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學校通常會提供重修的機會,讓我們能夠重新學習,並獲得更好的成績。

然而,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對某個必修科目真的不感興趣,或是認為該科目與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不符,那麼是否應該堅持重修直到通過? 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或許,我們可以與教授、導師諮詢,尋求其他可能的解決方案,例如:轉系、輔系,甚至是修習其他相關課程來彌補學分。

結論是:大學必修課,通常需要通過才能畢業,體現的是一種對自身、對專業的責任感。 然而,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學習,將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能力。 同時,大學教育也應該強調彈性與自我探索,讓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並為未來的發展做好準備。

大學生活,是一場充滿挑戰與機會的旅程。 我們需要在學習、責任與彈性之間取得平衡,才能在這段旅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與價值。 不要害怕失敗,更不要輕易放棄。 每一次的挫折,都是成長的機會。 相信自己,積極面對,最終一定能順利畢業,邁向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