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必修一定要過嗎?

4 瀏覽次數

必修課是大學生一定要修習的課程,不及格須重修至合格,方能順利畢業。必修課包括專業必修和共同必修,專業必修依各系不同,為該系基礎能力的奠基,也是後續課程的銜接基礎。大一階段必修課較多,隨著年級而逐漸減少。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大學的必修,真的是「必」過的關卡嗎?

大學生活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自由殿堂,可以探索自我、發展興趣,但這自由背後,卻也潛藏著一道道必須跨越的門檻,而「必修課」絕對是其中最重要,也最讓人感到壓力的存在。正如網路常見的描述,必修課不及格,就意味著得重修,直到合格才能畢業。這「必」字的重量,讓許多大學生如履薄冰,深怕一不小心就延遲了畢業的計畫。

然而,我們真的只能將必修課視為「不得不」通過的關卡嗎?它僅僅是學分、是畢業證書上的一個符號嗎?或許我們可以從更深層的角度來審視必修課的意義。

首先,必修課的存在,往往是為了奠定學科的基礎。 誠如網路資料所說,專業必修是各系所為學生打下學術根基的重要課程。這些課程通常涵蓋了學科的核心概念、基本理論和方法。沒有穩固的基礎,就像在沙灘上建造城堡,再精美的設計也難以抵擋時間的侵蝕。因此,將必修課視為「必」過的關卡,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確保自己具備足夠的能力去理解更進階的知識。

其次,必修課也是銜接後續課程的橋樑。 大學課程的設計往往具有連貫性,前期的必修課為後續的選修課或其他進階課程鋪路。如果必修課沒有掌握好,後續的學習可能會遇到難以理解的障礙。因此,認真對待必修課,也是為自己未來的學習之路做好準備。

然而,我們也不應該將「必過」這兩個字過度僵化。大學是一個探索和成長的場域,學習的過程不應該只有單一的成功定義。

  • 允許失敗,從失敗中學習: 即使盡了全力,仍然可能在必修課上遇到挫折。重要的是從中反思,找出學習上的盲點,並尋求協助。重修不代表失敗,而是重新開始的機會。
  • 找到學習的意義: 必修課的內容有時可能比較枯燥乏味,但試著去挖掘其中與自己興趣或未來發展相關的知識點,或許能提升學習的動力。
  • 尋求資源與支持: 大學通常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例如:助教、教授的office hour、讀書會等等。善用這些資源,可以更有效地克服學習上的困難。

總結來說,大學的必修課確實是需要認真對待的,它不僅關乎畢業,更關乎自身學術能力的培養。但我們不應該只將它視為必須跨越的障礙,而是應該將它視為學習的機會,從中學習、成長。即使遇到挫折,也不要輕易放棄,勇敢面對,善用資源,相信最終都能順利通過,並在大學生涯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這篇文章力求避免與網路現有資訊重複,著重在更深入的思考必修課的意義,以及如何更積極、正面的看待這個大學生普遍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