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後的法定代理人是誰?

5 瀏覽次數

自 2023 年起,台灣成年年齡已下修至 18 歲,滿 18 歲即為成年人。成年人可獨立從事法律行為,如簽約、購置手機或租賃房屋,無需法定代理人同意。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原則由父母行使或承擔,成年後則由子女自行負責。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成年後的法定代理人是誰?──揮別依賴,擁抱自主

2023年,台灣成年年齡正式下修至18歲,這項重大變革不僅象徵著社會對年輕一代的信任與期許,也同時帶來對於「法定代理人」概念的重新理解。許多人或許仍停留在「成年=父母不再干涉」的迷思,然而,成年後並非完全擺脫法定代理人的身影,而是進入了一個更加複雜、也更需要自我負責的階段。

簡單來說,成年後,原則上不再有法定代理人。這意味著滿18歲的成年人,在法律上擁有完全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各種法律行為,例如簽訂契約、開立銀行帳戶、購買不動產、結婚生子等等,無需他人同意或代為處理。這也是18歲成年制度的核心精神:賦予年輕人自主權,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然而,這並不代表成年後就完全沒有任何人可以協助或代理。這裡的關鍵在於「法定」二字。「法定代理人」是基於法律規範而存在,賦予特定人士對未成年人或無行為能力人的代理權。成年人擁有完全行為能力,因此,不再需要法定代理人來為他們處理法律事務。

那麼,在哪些情況下,成年人可能需要他人協助呢?

首先,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成年人可能仍需要他人協助處理法律事務。例如,因疾病或精神障礙等原因喪失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能需要委任監護人或輔助人來協助處理財產或生活事務。此時的協助者並非法定代理人,而是基於民法上的規定,透過法院程序指定。

其次,即使成年人擁有完全行為能力,但仍可能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例如,在進行重大財產交易、簽署複雜契約時,可以諮詢律師或會計師,以確保自身權益。這並非法定代理,而是基於專業需求的尋求協助。

最後,我們必須強調的是,成年代表著責任的開始。雖然不再受限於法定代理人的約束,但成年人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謹慎地做出每個決定,並承擔後果。這包括學習如何管理財務、維護人際關係、遵守法律規範,以及為自己的未來規劃負責。

總而言之,成年後「法定代理人」的角色終止,但這不代表成年人可以恣意妄為。 成年代表著獨立自主的開始,也代表著肩負責任的開始。 學習獨立思考、理性判斷和承擔責任,才是真正走向成熟的關鍵。 只有充分了解自身權利與義務,才能在成年後的旅程中,穩健前行,創造屬於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