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都是半夜發燒?

1 瀏覽次數

夜間發燒常見,原因在於身體內的腎上腺素濃度變化。腎上腺素具有幫助退燒的作用,但其分泌量在夜晚會降低,導致體溫調節機制較弱,因此更容易於半夜察覺發燒症狀。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半夜發燒的秘密:體內時鐘與免疫系統的夜間交響曲

「啊!怎麼又半夜發燒了?」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白天一切正常,到了深夜卻突然感到體溫飆升,讓人輾轉難眠。這並非巧合,也不是因為半夜「特別容易生病」,而是人體內在生理時鐘與免疫系統精妙互動的結果,更精確地說,與體內激素的節律性分泌息息相關。

普遍的認知認為,半夜發燒是因為腎上腺素分泌減少。這說法並不完全錯誤,腎上腺素確實具有升高代謝率、提升心率和血壓等作用,間接地能幫助身體對抗感染,也因此具備一定的「退燒」輔助效果。然而,腎上腺素分泌的晝夜節律變化,只是影響半夜發燒的一個環節,而非全部原因。

更全面地理解半夜發燒,需要從人體的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入手。我們的生理機能,包含體溫、荷爾蒙分泌、免疫細胞活性等等,都遵循著24小時的循環節律。白天,身體處於活躍狀態,免疫系統也相對活躍,可以有效應對外來入侵者,例如病毒或細菌。然而,到了夜晚,身體進入休息修復模式,許多生理機能活動會放緩,包括免疫系統的反應速度。

這並不代表夜晚免疫力下降到完全無效的地步。事實上,免疫系統在夜晚並非「休眠」,而是轉換成不同的運作模式。部分免疫細胞的活性會在夜晚降低,但同時,某些修復和再生機制則會加強。因此,白天被壓制的發炎反應,可能在夜晚「浮出水面」。

想像一下,白天免疫系統與病原體進行激烈的「戰鬥」,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到了夜晚,體溫調節能力相對較弱,加上發炎反應的持續或加劇,使得體溫上升的症狀更容易在夜間被察覺。這就像白天風聲雨聲喧囂一片,你可能聽不到細微的聲響;但到了夜晚萬籟俱寂,一點點異樣都更容易被放大。

此外,睡眠本身也可能影響體溫調節。睡眠時,人體的新陳代謝率下降,體溫也會略微降低。如果同時伴隨發炎反應,即使溫度的上升幅度不大,也可能突破身體在睡眠狀態下的溫度調控範圍,引發發燒感覺。

因此,半夜發燒並非單純腎上腺素分泌減少的結果,而是晝夜節律、免疫系統活動、體溫調節機制以及睡眠狀態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複雜結果。雖然腎上腺素在其中扮演著一定的角色,但更重要的是理解身體在夜晚的整體生理變化。下次半夜發燒時,不妨試著從這多面向的角度來思考,或許能更清晰地認識自身身體的運作機制。 切記,半夜發燒只是症狀,而非疾病本身,若持續高燒不退或伴隨其他症狀,仍需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