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打人犯法嗎?

6 瀏覽次數

罹患精神疾病者若犯下殺人罪,經鑑定喪失辨識能力後,法律不會處罰其行為,但並非完全免責。法院會依據《刑法》規定,將其強制送醫治療,直至治療完畢或病情改善為止。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精神病患打人,法律怎麼看?兼論責任能力與強制治療

社會新聞中,偶爾會出現精神疾病患者攻擊他人的事件,每每引起大眾恐慌與疑慮:精神病患打人犯法嗎?這個問題的答案並非簡單的是或否,而是牽涉到法律對於「責任能力」的認定,以及後續的處置。

首先,我們必須理解,法律的目的是維持社會秩序與正義,而「責任能力」是刑罰的前提。一個人必須具備辨識自己行為的能力,並且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一個人因為精神疾病而喪失了辨識能力或控制能力,那麼法律上就認為他沒有完整的責任能力。

因此,如果一個人罹患精神疾病,並且在攻擊他人的當下,因為疾病的影響,無法理解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或者無法控制自己不做出攻擊行為,那麼從刑法的角度來看,他可能不負完全的刑事責任,甚至不負刑事責任。

這並不代表精神病患打人就可以免責,逍遙法外。法律的精神是保障社會安全,對於不具備責任能力的犯罪行為人,法律並非放任不管,而是採取「保安處分」的方式來處理。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強制治療」。

依據《刑法》第87條,對於因精神疾病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者,法院可以裁定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或治療。換句話說,如果精神病患打人,經由專業醫師鑑定確認其在犯案時喪失或顯著降低了辨識能力或控制能力,法院就不會判處刑罰,而是裁定將其強制送醫治療。

強制治療的目的不是懲罰,而是為了治療患者的疾病,使其恢復辨識能力與控制能力,以降低再次發生危險行為的可能性。強制治療的期限並非固定,而是依照患者的病情而定。醫療團隊會定期評估患者的狀況,如果患者的病情獲得改善,且不再具有攻擊他人的風險,才會解除強制治療。

所以,精神病患打人是否犯法,關鍵在於其責任能力的判定。如果喪失了責任能力,法律上不會處罰其行為,但會採取強制治療等保安處分,以保障社會安全並協助患者康復。

這個議題提醒我們,對於精神疾病患者,我們應當抱持理解與關懷,而非歧視與恐懼。透過完善的醫療體系與社會支持網絡,我們可以幫助他們恢復健康,融入社會,並有效降低社會風險。同時,我們也需要持續關注相關法律議題,確保在保障人權與維護社會安全之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