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发芽的土豆会有什么症状?

2 瀏覽次數

食用發芽馬鈴薯後,可能迅速出現口腔灼熱、上腹疼痛等不適,接著劇烈嘔吐腹瀉。嚴重者更會頭痛、昏迷、呼吸困難,甚至危及生命,需立即就醫。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發芽馬鈴薯的隱形殺手:別讓美味變成危機

許多人習慣將馬鈴薯儲存在陰暗處,卻忽略了它悄悄發芽的可能性。看似無害的芽眼,卻可能潛藏著致命的危機。食用發芽的馬鈴薯,並非只是單純的口感不佳,而是可能引發一系列嚴重的健康問題,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將深入探討發芽馬鈴薯的危害,並提供預防及應對措施,讓您遠離潛在的健康風險。

發芽的馬鈴薯之所以危險,是因為其中產生了大量的茄鹼(Solanine)查茄鹼(Chaconine)。這兩種生物鹼是馬鈴薯自然產生的毒素,用以抵抗病蟲害。隨著馬鈴薯的生長與發芽,茄鹼的含量會急劇上升。綠色的部分,特別是芽眼、芽以及表皮呈現綠色的部位,茄鹼濃度最高。這些毒素並非經由烹煮就能完全消除,即使長時間高溫烹調,也無法徹底破壞其毒性。

食用含有高濃度茄鹼的發芽馬鈴薯後,症狀會因攝入量和個人體質而有所不同。輕微的症狀可能包括:口腔灼熱感、上腹部不適、噁心、嘔吐和腹瀉。這些症狀通常在食用後數小時內出現,讓人感到極度不適。

然而,更令人擔憂的是嚴重症狀的發生。攝入大量茄鹼可能導致:劇烈頭痛、頭暈、呼吸困難、心率加快、血壓下降、視力模糊,甚至神經系統麻痺、昏迷,最終危及生命。兒童和孕婦由於體重較輕,對茄鹼的耐受性更低,因此更容易遭受嚴重後果。

除了發芽,馬鈴薯表皮變綠也是茄鹼含量過高的警訊。陽光照射會刺激馬鈴薯產生葉綠素,使其表皮變綠,同時也會促進茄鹼的產生。因此,選購馬鈴薯時應避免挑選表皮發綠或有明顯芽眼的馬鈴薯,並將其儲存在陰涼、乾燥、避光的地方,可以有效降低發芽的機率。

一旦發現食用發芽的馬鈴薯後出現不適症狀,應立即就醫。醫生會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提供相應的治療,例如催吐、洗胃等緊急處理措施,以降低茄鹼的毒性。

總而言之,食用發芽馬鈴薯的風險不容小覷。我們應提高警覺,從選購、儲存到烹飪,都應注意避免食用發芽或表皮變綠的馬鈴薯,以確保飲食安全,遠離茄鹼的潛在危害,保障自身與家人的健康。 切勿輕忽這些看似微小的芽眼,它們可能潛藏著足以威脅生命的隱形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