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期來為什麼心情不好?

0 瀏覽次數

生理期前情緒不穩,黃體素變化惹禍!月經前 5-7 天,黃體素波動劇烈,可能造成血管腫脹,引發頭痛、胸腹漲痛等不適。這些生理變化也可能影響情緒,出現易怒、暴躁等「經前不悅症」症狀,與黃體素起伏息息相關。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惱人的「好朋友」:生理期來,心情為何總是down到谷底?

每個月一次的「好朋友」報到,對許多女性來說不僅是生理上的不適,更是一場情緒上的挑戰。為什麼生理期來臨,心情總是像坐雲霄飛車般起伏不定,甚至跌入谷底呢?讓我們一起深入探討這背後的原因。

很多人認為生理期心情不好是「經前症候群」(PMS)作祟,而經前症候群的罪魁禍首,通常指向荷爾蒙的波動。的確,在月經週期的後半段,也就是排卵後,身體會分泌大量的黃體素。黃體素的主要功能是為受精卵著床做準備,但同時也對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產生影響。

如同文章開頭提到的,黃體素在月經來潮前的5-7天會達到高峰,然後迅速下降。這種劇烈的波動不僅會引起身體上的不適,如血管腫脹造成的頭痛、胸部脹痛、腹部悶脹等,更會干擾大腦中負責情緒調節的神經傳導物質,像是血清素和多巴胺。

血清素被稱為「快樂荷爾蒙」,能穩定情緒,帶來幸福感。而多巴胺則與獎勵機制有關,能激發動力和積極性。當黃體素劇烈變化時,會影響血清素和多巴胺的正常運作,導致情緒變得敏感、易怒、焦慮、憂鬱,甚至失去對事物的興趣。

然而,荷爾蒙並非唯一的原因。除了黃體素的影響外,還有其他因素也可能加劇生理期帶來的情緒困擾:

  • 睡眠不足: 生理期間,身體不適可能導致睡眠品質下降,睡眠不足更容易讓人情緒低落、易怒。
  • 飲食習慣: 偏好高糖、高鹽、高油的食物,容易造成血糖波動,進而影響情緒穩定。
  • 壓力: 生活壓力、工作壓力、人際關係壓力等,都會讓情緒更加緊繃,在生理期期間更容易爆發。
  • 過去的經驗: 如果過去生理期曾有不愉快的經驗,例如嚴重的經痛或社交上的尷尬,可能會在潛意識中對生理期產生負面聯想,進而影響情緒。
  • 社會文化因素: 在某些文化中,生理期被視為不潔或禁忌,這種社會壓力也可能加劇女性在生理期間的負面情緒。

所以,生理期心情不好並非單純的「荷爾蒙作祟」,而是一個複雜的綜合因素。了解這些因素,我們才能更有效地應對生理期帶來的情緒困擾。

下次當「好朋友」來訪,心情又開始down到谷底時,不妨試著調整生活作息、放鬆心情、注意飲食,並給予自己多一點的關愛和體諒。如果情緒困擾嚴重影響生活,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畢竟,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靈,才能更自在地迎接每一個月經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