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錶是怎麼偵測睡眠?

4 瀏覽次數

穿戴式裝置偵測睡眠,並非全然精準。研究顯示其判斷清醒與睡眠的準確率僅約七成八,睡眠時長準確率更低至三成八,與專業睡眠檢查結果存在顯著落差。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手錶如何成為你的「睡眠祕密警察」:從感測器到睡眠階段的解碼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越來越重視睡眠品質。許多穿戴式裝置,如智慧手錶,都搭載了睡眠追蹤功能,號稱能記錄我們的睡眠時間、睡眠階段,甚至提供睡眠建議。但你是否好奇,這些小小的手錶是如何偵測我們的睡眠呢? 它們又是如何「知道」我們是醒著、淺眠還是深眠?

簡單來說,手錶偵測睡眠的秘密武器,就是內建的 感測器演算法。 這些感測器主要負責收集我們在睡眠期間的生理數據,再由演算法分析這些數據,推斷出我們的睡眠狀態。

以下是幾個常見的感測器及其工作原理:

  • 加速計(Accelerometer): 這是最基礎也最常見的感測器。它主要偵測我們的 動作。當我們睡覺時,儘管會翻身,但整體的動作幅度會明顯降低。手錶透過加速計監測我們的翻身頻率和動作幅度,來判斷我們是否處於睡眠狀態。動作越多,通常代表我們越清醒;動作越少,則可能處於較深的睡眠階段。

  • 心率感測器(Heart Rate Sensor): 睡眠期間,我們的 心率 通常會降低。手錶上的心率感測器,通常是利用光學技術,例如 光體積變化描記圖法(Photoplethysmography, PPG),來監測我們的心率變化。PPG技術通過發光二極體照射皮膚,然後感測器接收反射光,計算出血流的變化,從而推算出心率。在睡眠中,心率下降可能表示我們進入了較深層次的睡眠。

  • 陀螺儀(Gyroscope): 陀螺儀可以偵測我們的 旋轉角度。與加速計不同,陀螺儀可以更精確地追蹤我們的翻身動作和姿勢變化,幫助判斷睡眠中的動態。

  • 血氧感測器(SpO2 Sensor): 有些高階的手錶會配備血氧感測器,同樣也是利用光學原理來測量血液中的 氧氣飽和度。血氧飽和度在睡眠期間可能會出現波動,特別是對於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來說,血氧飽和度可能會明顯下降。

  • 環境光感測器(Ambient Light Sensor): 這個感測器可以偵測周圍環境的 光線強度。雖然主要用於調整螢幕亮度,但在睡眠追蹤方面,它可以幫助判斷我們是否在一個黑暗的環境中睡眠,進而影響睡眠品質的評估。

有了這些感測器收集到的數據,接下來就要靠 演算法 來解讀這些數據了。 演算法會根據心率、動作、血氧飽和度等數據的模式,將我們的睡眠劃分為不同的 睡眠階段,例如:

  • 清醒(Awake): 睡眠前的準備階段,以及睡眠中途的醒來。
  • 淺眠(Light Sleep): 容易被喚醒的階段,心率和呼吸開始減緩。
  • 深眠(Deep Sleep): 最難被喚醒的階段,身體修復和恢復的重要階段。
  • 快速動眼期(REM Sleep): 大腦活躍,做夢的階段,與記憶鞏固和學習有關。

然而,正如文章開頭所說,穿戴式裝置偵測睡眠並非完美。 這些裝置的準確性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手錶的貼合度、演算法的複雜度、個人的生理差異等等。 因此,將手錶的睡眠追蹤數據作為參考即可,切勿過度依賴。

想要更精確地了解自己的睡眠狀況,還是建議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進行 多導睡眠檢查(Polysomnography, PSG)。 這種檢查會在醫院的睡眠實驗室進行,利用更精密的儀器監測腦波、眼球運動、呼吸、心率等多項生理指標,提供更全面、更準確的睡眠評估。

總而言之,智慧手錶的睡眠追蹤功能,是利用感測器收集生理數據,再透過演算法分析,推斷出我們的睡眠狀態。雖然方便,但準確性有限。 正確理解其局限性,並結合其他方法,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改善我們的睡眠品質。 畢竟,擁有良好的睡眠,才是擁有健康人生的基礎。